当前时间:
发布时间:2024-01-25     作者:杨江锋     来源:物资供销分公司     【字体: 】     浏览次数: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姑娘要花环,小子要鞭炮,老太太要条新包巾,老头儿要顶新毡帽。”提到过年,团圆、喜庆、热闹……这些词儿带着春天的温度,携着鞭炮的响声,伴着瓜子花生的香脆,裹着糖果饼干的酸甜,伴随着记忆,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作为“80后”的我,想到过年,第一个闯入脑海的词儿便是“年味”。小时候,每年从腊月天开始,村上的人就会逐渐多起来,出门务工、上学的也都零零散散地往家赶,过年的氛围便逐渐浓厚起来。等到腊月二十三过了小年,扫了尘,就是正式置办年货的时候了。

腊月的集市总是分外热闹,一条狭长的小巷两边支起各种摊位,一眼望去琳琅满目,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人与人之间摩肩接踵,各自都在忙碌地挑选着年货。萝卜、白菜、土豆、红薯、豆芽、干菜等不需要另外采购,家里的鸡鸭养了一年也可以开吃了。赶集更多的是买花、买炮、买糖、买新衣、买春联、买干果、买零食……

在那个物资匮乏、经济落后的年代,陕南的农村,过年走亲戚用的必备品只有馒头、果子、白糖和罐头。腊月天,家家户户烟囱里冒着浓烟,厨房里雾气缭绕,洋溢着生活的烟火气息。所有蒸和炸的食物都要在年前完成,包括蒸豆沙包、糖包、地软包、花卷、花馍,炸果子、麻花、麻叶、丸子等。这时候最开心的无疑就是孩子们了。他们就只有两件事,除了吃就是玩。

小时候的“年味”是各种色彩的融合,灯笼的鲜红,馒头的雪白,果子的金黄;是各种声音的冲击,鞭炮声噼里啪啦,锣鼓声咚咚锵锵,还有院内的欢声笑语,村口的吆喝叫卖;是各种味道的调和,糖果饼干的酸甜,瓜子花生的香脆;是各种娱乐的展示,踢毽子、丢沙包、跳皮筋、滚铁环、链条枪……长大后的“年味”是理性后的平淡,而现在的“年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顾从前,生活并不富裕,房子是土坯泥瓦混筑的,道路是坑坑洼洼的,乡村的冬天也格外寒冷。可是,长大的我们,依旧怀念那时的“年味”。因为那时的父母还年轻,我们还很小,可以在他们的庇护下,尽情地撒欢,放肆地大笑,如同剥开一块儿糖,我们只要品尝那份甜蜜,一切烦恼与忧愁都扔给了大人。

如今生活好了,“年味”淡了,多了灯红酒绿,多了车水马龙,远隔千里的亲友也可以在视频里相见,以慰相思,这是时代的进步。虽然没有了原来那种对美食和物质的热切期盼,但是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份思乡情结。时至今日,往昔的“年味”仍停留在我的记忆中,其中最多的仍是思念和牵挂……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