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发布时间:2025-08-16     作者:陈旭 赵玉朋     来源:救护大队     【字体: 】     浏览次数:

立秋已过

“秋老虎”威风不减

救护大队东区中队的集训场

像被扔进了熔炉

记者走进训练场时

备战国赛省赛的指战员们

早已在烈日下铺开了战场

汗水砸在地面上

瞬间就洇成了细小的湿痕

15米高的绳索被晒得发烫,王通抬手抹了把脸,汗珠顺着指缝成串往下掉,“再来一次!”他朝身旁的队友喊了一声,双手又一次攥紧了绳索。

这名22岁的年轻指战员,右膝半月板的旧伤还在隐隐作痛,医生曾反复叮嘱要静养,尤其不能剧烈运动。“离比赛就剩一个来月,哪歇得起?”王通咬着牙,每周两次雷打不动的针灸,每隔十天一次的PRP治疗,针管刺入时的刺痛总能让他额头冒汗,但他从不吭声,只为不耽误训练。

“小王,要不今天先到这?”总教练王威担心他的腿伤忍不住劝到。王通摇摇头,深吸一口气,猛地发力向上攀爬。“您看,上次还得230秒,现在已经130秒了。”阳光照在他被汗水浸透的脸上,那双眼睛里藏着不服输的倔强。

训练场另一端,30岁的贾黎明正在进行呼吸器排障。在平均年龄27岁的队伍中,这位1995年出生的队员算是“大龄”。

“老贾,再给咱露一手?”年轻队员们围拢过来,眼中满是敬佩。只见他指尖翻飞,不过几十秒就将三十多个精密零件拆解完毕,紧接着分毫不差地原样组装好,并拿起一个螺丝说,“每个零件的位置、作用,都得像刻在心里一样清楚。”为了练熟这套动作,他把呼吸器零件的图纸贴在宿舍墙上,吃饭的时候都在脑海中演练拆装步骤。

体能是贾黎明的短板,可他偏要跟自己死磕。每天集体训练结束后,健身房的灯总要为他多亮两个小时。“年龄大了,体能不在巅峰期,那咱就多努力、多花点时间呗,绝不能给大家拖后腿。”他抹了把头上的汗,举起液压剪刀进行剪切,“你看这钢筋、钢棍和钢板,必须在1分钟内全部剪断,这是救人的时间,一秒都不敢耽搁。”当被问及这么拼的原因,他黝黑的脸上露出几分郑重:“理想和现实就差这一步,必须冲一冲,不然要留一辈子遗憾,更对不起身上的这身队服。”

上午十点多的阳光愈发毒辣,把训练场晒得像铁板,田怡剑背着三十斤的装备站在场地中央,准备开始当天的综合体能训练。这位刚获得陕煤集团首届职工健身运动会田径项目男子青年组800米冠军的小将,是全队最年轻的队员。别瞧他身形不算壮实,但那副小小的身板里,却藏着远超同龄人的大能量。

爬绳、佩戴呼吸器、低巷、曲桥、坡道运送、拉检力器——这组兼职救护队的必赛项目,田怡剑每天要完整练上三遍。背着相当于体重三分之一的装备在曲桥上奔跑时,他的肩膀被背带勒出两道红痕,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成深色。在拉检力器项目前,田怡剑反复调整握姿,力求达到最佳状态。“现在我的最好成绩是5050个,但我觉得我能提升到45秒。”话音未落,他猛地攥紧手柄向后拉动,眼神像淬了火的刀。


不同的年龄

却有着同样坚定的眼神

这眼神背后

是他们对使命的执着坚守

是敢于向极限发起挑战的勇气

更是不肯向任何困难低头的

滚烫热血!!!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