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发布时间:2025-09-27     作者:王一帆     来源:物资供销分公司     【字体: 】     浏览次数: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先生所作。路遥是笔名,先生的本名叫王卫国。这部小说完成于1988年,写的是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陕西农村的贫瘠、愚昧和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农民的觉醒和抗争。作品以独特的生活情景、广阔的社会内容、近100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人文情怀,感动过、抚慰过无数在生活底层苦苦寻觅打熬的人,给他们以启示和激励、信心和力量。

年仅39岁的路遥先生能写成这部力作,着实叫人难以想象,更令文坛震动,亿万读者赞叹。让我们痛心的是:三年后也就是19921117日,路遥先生英年早逝,他还差15天才满四十三岁。世人在他的墓墙上留下了“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赞语。路遥确实像牛一样劳动。他194912月出生在陕西农村,童年时代就饱受了苦难。执笔从文后,为了体验生活,他到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的农村砖瓦厂搬砖砌瓦,到几百米深的地下坑道里当斧子工、掏煤炭;为了写作,他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不睡觉,硬是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熬出了《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也成就了精彩辉煌的人生。

故事的开头,讲述高中时期的孙少平,因家庭贫困造成营养不良,瘦高瘦高的他,常年穿着带布丁的衣服,买不起一份像样的饭菜,怕被同学嘲笑,每天故意最后一个去吃饭,悄悄拿走属于他的那个又硬又丑的黑馍馍。故事的结尾是,饱受残酷现实磨砺的孙少平,凭着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名挖矿工人。无疑这份工作依旧是辛苦的,沉重的,时刻有着生命危险。他本来有机会可以离开这里,去做不那么辛苦不那么累的工作,但他并没有离开。为了救同班的工人,差点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文章的最后,他出院了,回到矿上,远远看见慧英和明明向他招手,那一刻,生活中所有的暗淡都不见了,只有一股温暖萦绕在心头,久久不会散去。他眼前所见的正是他甘愿为之努力的未来。

 从开头至结尾,时间过去了好多年,孙少平还是一名底层工人,看似命运没有改变,但却正在发生一点点微妙的变化。这就是生活,平凡人的生活,只要你愿意为之努力,就一定会有改变,但这个改变不可能天翻地覆,一定是微妙的,不易察觉的。我们每个人都如此平凡。青年时期,我们不甘平凡。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经历了现实的残酷,我们迈出沉重的双腿,想要改变却又不敢。我们终将归于平凡,融入芸芸众生,像一粒微尘。那你愿意做一粒与众不同的微尘嘛?孙少平就是那粒与众不同的微尘。他是那么平凡,却又那么耀眼。

 一个好的故事,有很多地方、章节可圈可点。但这个故事最打动我的是,在孙少平的成长过程中,田晓霞一直在引导他不停的阅读,每天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时政,借书给他看,即使他只是一名建筑工地上的卑微小工。一方面,阅读改变了他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努力工作,不怕吃苦、不计得失的品质为他的未来埋下了伏笔,换来了一份份更好的工作机会。在矿区工作时,虽然他只是一名生活在底层的挖矿工人,关注的却是每个国家的采煤量,采煤技术,为矿区的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在考虑。他利用工作之余继续学习,为报考煤矿技术学校做准备,他希望学习更加先进的采煤技术,提高矿区的采矿效率,改变煤矿工作生死悬于一线的不幸命运。对的,他只是一名小小的采矿工人,心里却装着一起工作的工人,整个矿区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他的心胸、思想、格局不同于常人,这得益于他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一直不停的输入,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格局,也培养了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是一名平凡的矿工,却于一般的旷工大不一样,在这个黑乌乌的矿区里闪闪发光着。

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在中国文学最高殿堂里熠熠闪光。时代如此美好,我们在珍惜当下,尽情享受的同时,也要不懈劳动和拼搏。也许有人觉得自己财富丰厚,不需要劳动、打拼了,进而沉醉在觥筹交错、纸醉金迷中。但是,物质的富足并不代表精神的富有。毕竟,劳动、拼搏才能让我们内心充实,才会持续提升我们的社会价值,让生活更加美好,生命更有意义。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