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发布时间:2025-09-23     作者:孙思睿     来源:华宇公司     【字体: 】     浏览次数:

近日,国外友人捐赠日本残害中国人的历史证据,这些带着岁月斑驳痕迹的物件,再次将那段沉重的历史拉到我们眼前,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十六个字背后沉甸甸的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闪电般划破长空,照亮那些被黑暗掩埋的真相。

而当我走进西安国家版本馆的大门时,檐角的铜铃正随着穿堂风轻颤。展厅中央的玻璃柜里,一卷泛黄的油印文件正安静躺着,纸页边缘的磨损处还留着细密的针脚——那是1942年陕甘宁边区文协印发的《抗战文艺》合订本,当年的编辑们用缝衣针将零散的油印页装订成册,在烽火中传递着不灭的文心。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日军侵华罪证同样是在岁月流转中,被有心人珍视并传递,只为还原那段被恶意掩盖的历史。

转过展柜的拐角,一组黑白照片突然撞入眼帘。镜头里的青年们背着步枪,裤脚还沾着黄土,却在窑洞前的空地上认真排练着《黄河大合唱》。照片下方的说明文字写着:1938 年,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宜川演出时的留影。讲解员说,这些照片的原版底片曾被战士们用油纸裹着藏在干粮袋里,穿越封锁线时,宁愿饿着肚子也要护住这方寸间的光影。最让人心头一震的是角落里的展柜。里面并排放着两封信,一封是1940年八路军战士写给母亲的家书,字迹被雨水浸得有些模糊,却依然能辨认出“儿在前线杀敌,虽死无憾”的铿锵;另一封是2020年抗疫医护人员留给孩子的便条,娟秀的字迹里藏着“妈妈去打病毒怪兽”的温柔。隔着八十载光阴,这两封穿越时空的信笺,在展柜里完成了一场关于担当的接力。

三层展厅的回廊里,陈列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版本精品。从《白毛女》的首个舞台剧本手稿,到《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修改稿,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藏着文艺工作者对时代的赤诚。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幅巨大的《延安颂》油画,画布上的宝塔山在晨曦中巍峨矗立,画框边缘的铭牌写着:2021 年,由三十位青年画家共同创作,献礼建党百年。” 这让我们看到,文艺创作始终围绕着民族的奋斗与发展。

离开展馆时,夕阳正为青砖灰瓦镀上金边。忽然想起展厅出口处的那句话:“版本是历史的年轮,更是精神的路标。” 那些油墨与纸张交织的痕迹里,不仅刻录着先烈们的足迹,更藏着一个民族穿越风雨的密码——正是无数人将小我融入大我,用热血与坚守写下的篇章,才让和平的阳光得以洒满今日的山河。国外友人捐赠的历史证据,更是为这份传承注入了新的力量。它们与馆内的展品一同,构建起一座历史与精神的桥梁,让我们更加坚定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在和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永放光芒。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