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发布时间:2025-08-20     作者:王英军     来源:铁运分公司     【字体: 】     浏览次数: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抗战胜利80周年这年,我又想起曾经去陕北南泥湾的那次难忘的参观。脚踩在那片被汗水浸透过的土地上,看着漫山的庄稼和窑洞前晾晒的玉米,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有些故事,亲眼见了才懂分量;有些精神,摸过那片土才知道滚烫。

走进南泥湾纪念馆,墙上的老照片一下子把人拉回了艰苦的岁月。黑白影像里,战士们扛着镢头开荒,额头上的汗珠亮得刺眼;女战士坐在纺车旁,手指飞快地绕着棉线,嘴角却带着笑。讲解员说,当年359旅刚到这儿时,别说种地,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大家就砍树搭棚、挖窑安家,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还在地里忙活,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山泉水。有张照片里,一个小战士背着比自己还高的柴火,脸上沾着泥,眼睛却亮得很——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隔着玻璃都能感受得到。

现在的南泥湾,水稻田连成一片,风吹过就像翻着绿浪。当地老乡说,这地里的土,当年都是战士们一镢头一镢头刨松的;这渠里的水,是他们用铁锹一锹一锹挖出来的。我蹲下来抓起一把土,沉甸甸的,好像还带着当年的体温。忽然想起书上写的,那时候战士们常说,“开荒一亩地,就等于多消灭一个鬼子”,原来这黄土里埋着的,不只是汗水,还有保家卫国的硬气。

在一个保留着原样的窑洞前,我看到墙上还贴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老标语。讲解员说,当年就是在这样的窑洞里,战士们白天种地,晚上学文化,商量着怎么把荒地变成粮仓。有个老物件展柜里,放着一把当年八路军战士用过的镢头——这大概就是南泥湾精神最实在的样子:不等不靠,凭着一双手,把苦日子过成甜。离开时,夕阳把黄土坡染成了金红色。回望那片土地,突然懂了:南泥湾精神从不是书本里的字,是镢头刨土的韧劲,是纺车转起来的坚持,更是“为了国家啥都能扛”的硬气。八十年过去了,枪炮声早已远去,但南泥湾教会我们的“自己动手、艰苦奋斗”,不正是今天过日子、干事业最需要的劲头吗?

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不只是历史,更是给我们的接力棒。带着这份精神往前走,把爱国的心思落到实处,把日子过红火,把伟大的国家建设好,才是对那段岁月最好的纪念。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