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核心驱动力。面对人才储备“青黄不接”的现实挑战,公司以创新之姿积极破局。通过设立党务人才“孵化站”,实现“下育上输”的人才培育模式;推动本部员工深入基层,践行“上带下融”的人才交流机制。双向协同发力、彼此赋能,构建起人才培养的“双循环”新格局,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破人才之困
“孵化站”造血,锻造党务精兵
矿业公司新闻中心电视台副台长佘国龙(右)正在为“孵化”学员讲授实拍技巧
“在‘孵化站’,跟随老师采编新闻、撰写稿件,我快速掌握了党务工作的‘门道’,现在干起活来更有底气了!”学员张景皓兴奋地分享其成长感悟。
近年来,公司大力推进党务人才“哺育工程”,秉持“零资金投入、高效盘活资源”的理念,运用“全周期培养闭环”机制,打造出一条从人才“育苗”到“成材”的完整培育链条。
“孵化站”依托公司党群工作部和新闻中心,搭建起“新闻采编、通讯写作、党务基础、公文提升”四大实训平台,为基层优秀青年量身定制为期四至六个月的系统培养计划。在机制层面大胆革新:降低人才选拔门槛,使更多一线职工有机会崭露头角;推行“同学同干同攻关”模式,实现师资与学员的双向成长;设置“成才指数”,让学员在“孵化”结束后回归合适岗位锻炼,形成“孵化——实践——提升”的良性循环。
自“孵化站”运行以来,已为基层培养36名党务后备干部,其中7人走上基层管理岗位,其余学员均成长为党群业务骨干,成为公司坚实的中坚力量。
通服务之阻
“下沉一线”,淬炼实干本领
矿业公司生产技术部一级主管呼青军(左一)正在了解矿井采掘部署情况
“在基层轮岗,真切体会到了一线的实际需求,也明确了自身工作改进的方向。”刚刚结束交流的本部员工戴琳在座谈会中深有感触地说。这句话,折射出机关本部员工下基层交流的深远意义。
为打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公司以“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启动本部员工下基层交流机制,让管理人员带着政策、带着问题、带着服务沉下去,在一线锤炼业务本领、解决实际难题、赋能企业发展。
依据《本部员工交流工作实施方案》,机关一般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分批次前往基层单位开展为期15个工作日的业务交流。交流采用“双阶段轮岗”模式,覆盖区队、车间等一线岗位,聚焦党建、安全、降本、创新四大领域。同时建立“严考核+重实效”的管理机制,由交流单位从现实表现、服务质量、工作成效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确保人员能够“沉得下、干得实”。
截至目前,5批共59名交流人员通过跟班作业、专题调研、项目攻坚等方式,累计推动313项解决方案落地、193条合理化建议采纳以及87项创新举措实施,切实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如今,在澄合矿业,人才培养“双循环”新格局持续释放效能,上下培养渠道畅通无阻,共同为企业长远发展筑牢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推动公司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