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矿智能化转型建设的新时代,如何将积淀数十年的工匠精神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实现同频共振?董矿分公司创新打造“三带三学”师带徒模式,以技能传承与数字化转型为双轮驱动,构建“井下经验数据化、工匠技艺标准化、人才培育生态化”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将工匠的“实战秘籍”转化为可量化、可推广的技术标准,推动传统矿山经验智慧与现代数字技术深度交融,为矿山高质量发展锻造了一支“既懂代码又识岩层”的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
在百米幽深的井下,陕煤集团劳动模范陈世清正俯身设备旁,一边拆解设备零部件,一边为徒弟讲解故障诊断要诀,这一幕通过4K高清可视化监控系统实时传输至地面培训室,让新工同步学习。这种“井下实操+云端授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是该公司创新升级传统“师带徒”模式的关键突破。借助VR模拟训练舱、AR智能巡检系统等数字化平台,老矿工们将多年来积累的“望闻问切”绝活转化为标准化操作流程,录入故障排查库,真正实现“一人经验、全员共享”。
“在师父的指导下,我仅用两周时间就掌握了掘锚护一体机的参数调优技术。”掘一队见习技术员赵鹏磊高兴地说,“这要是以前,传统的培养学习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才能掌握。”
为加快新工成长速度,该公司创新构建“一师双证”培养体系,将技艺传授与培养创新能力有机融合。掘一队首席技师刘建功的“传承工具箱”里,除了巷道支护图集,还有他多年来积累的创新创造案例库。师徒签订的“三带三学”目标责任书清晰界定培养内容,师父每季度提交3个标准化作业教学课件、5个典型案例分析,传授标准操作、隐患识别、应急处理三项技能;徒弟要通过“技能段位”闯关,学到技术精髓、创新思维,传承好工匠精神。该体系运行以来,新员工独立上岗周期缩短了40%,技术创新提案增长了120%。
全国劳动模范蒙天朝独创的“井下设备‘望闻问切’工作法”,如今已列入该公司采煤专业新工的“必修课”。他的带徒日志里,密密麻麻记载着“技术门诊”的详细过程,从设备故障诊断到操作流程优化,每一步都完整记录。
“师父累计为我们解答的287个问题中,43%都与责任担当、团队协作相关。”已顺利结业的徒弟李辉说到,“师父不仅传授技术诀窍,更注重培养我们的职业素养,让工匠精神在技能传承中延续。”
这种代际互动正催生新的化学反应。在新招大学生徒弟的建议下,蒙天朝团队将传统听音辨障经验与声波频谱分析结合,开发出“智能听诊”算法,故障处理效率提升了35%。
该公司工会主席张吉平介绍说,“今年修订的‘十佳师徒’评优标准,首次将‘精神传承’列为重点指标,让不同时代矿工的智慧在碰撞中实现双向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