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清晨6:20,董矿分公司安全调度中心的大屏上,36个井下作业点的风险预警数据实时滚动,每一项运行参数都清晰可见。值班调度员根据预警提示迅速下达指令,“立即启动三级处置预案,通风组和检测组同步行动……”

这样高效响应的场景,是该公司推行“风险账单”管理制度后的日常。今年以来,为破解井下安全风险发现难、处置慢等问题,该公司创新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将全矿风险点逐一排查,并划分为红、橙、黄、蓝四级,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账单”制度,明确责任人及整改时限,确保隐患“不悬空、不拖延”。

这项安全管理变革源于年初的一次事故反思。当时,一个看似普通的设备故障因未能及时处置,导致采煤机发生停机事故。经事后分析发现,由于隐患上报和处理衔接环节迟缓,最终导致小隐患变成了大问题。

如今,该公司每名班组长都有一份量身定制的“风险账单”,上面列明本班次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点和防控措施。据安全监察部统计数据显示,实行“风险账单”管理制度以来,隐患整改响应时间从平均4小时缩短到1.5小时,隐患重复发生率下降了42%

“过去查隐患靠人海战术,现在靠数据说话。”安全监察部部长刘小龙指着手机上的“安全管控APP”介绍说,“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工作面瓦斯浓度、粉尘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发现数据异常,能迅速生成‘风险账单’,并推送给相关责任人,未按时处理的风险隐患还将自动升级预警。”

“要我安全”的被动服从到“我要安全”的主动意识,再到“我们会安全”的能力提升,一场深刻的安全理念转变,正悄然重塑着这座老矿井的安全生态,为井下作业人员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