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句诗,道尽了实践的真谛。于我而言,书法便是一场需要用时间与耐心践行的修行。书法,这一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如同一座神秘的宝库,吸引着无数人探寻其中的奥秘。而我与书法的缘分,早在初中时便已悄然种下,历经岁月的沉淀,在两年前再次萌芽,从此踏上了一段以篆书为舟,驶向心灵深处的旅程。
初中时,学校开设了毛笔书法课。初次拿起毛笔,看着墨汁在宣纸上晕染出的痕迹,我便被书法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欧阳询的严谨、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劲健、赵孟頫的秀丽,每一种字体都让我赞叹不已。然而,学业的压力逐渐增大,加之自身的懈怠,这段与书法的初遇,总是在坚持与未坚持间徘徊,渐渐被搁置在记忆的角落。
直到两年前的那个夏日,闲暇时在网上发现了北京大学公开课方建勋老师讲的《书法与审美》课程。屏幕里,方老师挥毫泼墨,将书法的历史、技法与审美娓娓道来。那些线条圆润流畅、结构对称规整的文字,带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瞬间唤醒了内心深处对书法的渴望。而此次际遇也打破了以往我对楷书四大家的盲从,转而对篆书学习的方向逐渐清晰。于是,我便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大量搜索篆书学习的相关内容。从篆书的历史演变到书写技法,从不同书法家的创作视频到书法爱好者的经验分享,不断汲取着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同样热爱篆书的朋友,我们互相交流心得,分享学习经验,使其对篆书的兴趣愈发浓厚。通过不断探索和了解,我得知全国知名的书法老师钟开勇在篆书教学方面造诣颇深。经过前期的沟通和了解,进行了一周的体验课后,便开启了系统而深入的篆书学习之旅。
在钟老师的指导下,我迎来了三个半月打基础的时光-《峄山碑》的练习。学习伊始,老师从篆书的起源讲起,了解篆书在商周时期的发展脉络。原来,篆书最初是为了记录重要事件和传达信息而产生的,它的每一个字形都蕴含着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随着历史的变迁,篆书从大篆演变为小篆,字体更加规范统一,线条也更加简洁流畅。学习中,我不仅掌握了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还深入了解了篆书“中锋用笔”的讲究,体会到其线条圆润饱满、富有弹性,结构对称均衡带来的庄重典雅之感。每天下班后,我都会迫不及待地铺开宣纸、执起毛笔,沉浸在墨香氤氲的世界里。从最基本的线条开始,横、竖、弧、圆,每一笔都需要全神贯注,控制好毛笔的力度和速度。纸张用了一张又一张,墨汁消耗了一瓶又一瓶,进步虽缓慢,但每一次线条流畅度的提升,都让我感受到坚持的意义。
在练习篆书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当毛笔蘸上墨汁,在宣纸上书写时,外界的喧嚣仿佛都被隔绝开来。我专注于笔尖与纸张的接触,感受着毛笔在手中的轻重缓急,观察着墨色在宣纸上的渗透晕染。每一笔、每一划都不容丝毫分心,在这种专注中,自不然会忘却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内心变得无比宁静祥和。而当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时,心中涌起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是难以言表。
当然,篆书练习也像是一面镜子,让我学会了内观自己。曾经的我是个急性子,做事缺乏耐心,但在篆书练习中,可以逐渐地去学习如何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避免抱怨和焦虑,学习如何冷静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这种自我成长,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更加从容自信。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总是被各种欲望和压力驱使,不断追求外在的成功和满足,却常常忽略内心的需求。而篆书,让我找到了愉悦自己的方式。每一次运笔,都像是一场人生旅程,有起有伏,有快有慢。线条会因用力过猛而粗糙,如同生活中的挫折;也会因过于轻柔而软弱无力,恰似人生的迷茫。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篆书作品充满生命力,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真谛。同时,每个人书写篆书的风格各异,也让我懂得了尊重和欣赏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在工作之余,也始终保持着对篆书艺术的热爱与追求,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有关书法类的活动。去年,有幸参加了矿业公司举办的《新时代的荣光》职工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活动。从作品构思、提笔创作到最终参展,我全神贯注,力求将篆书的古朴韵味与新时代的精神风貌相融合。当看到自己的作品陈列在展厅中,能够与众多优秀作品交相辉映时,内心充满了自豪与喜悦。这次经历不仅是对我书法水平的检验,更激励着我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也让我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到了文化与艺术的共鸣点。
如今,篆书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灵的寄托。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在篆书的世界里探索前行。同时,我也深知,想要不断提升自己,阅读与书法同样重要。阅读,能让我在文字的海洋中汲取智慧,拓宽视野;书法,则让我在笔墨之间修炼心境,沉淀自我。唯愿在阅读与书法的陪伴下,淬炼涵养,丰盈人生的维度,用笔墨书写人生,在墨痕深处找寻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