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机公司铆焊车间,经过升级的智能焊接机器人正挥舞着机械臂,精准完成一道道焊接工序。这台投入30余万元的设备,在落地之初曾让不少职工心里犯嘀咕:“花这么多钱换设备,到底值不值?”
如今,答案早已清晰:智能焊接机器人的焊接效率较人工提升60%,产品外观质量实现大幅飞跃,成功拿下周边煤矿企业的设备及配件加工订单。这正是煤机公司“用赚钱思维去花钱”的生动注脚:花钱不是消耗,而是为发展铺路的投资。
而在几年前,该公司的“花钱账”还带着些许“粗放”痕迹。综采维修车间里的零件堆得满当当,常用的、冷门的混在一起,有些备件买回来后长期闲置,最后只能报废;老旧机床“带病运行”,每月维修费没少花钱,却始终跟不上矿区智能化改造的需求。“那时候光想着省钱,结果钱没少花,活儿还干不利索。”车间生产调度员毛富至今记得,有一次矿区急需一套综采液压支架配件,可车间因为没有合适的加工设备,只能外委,不仅多支付了一笔外委费用,还延误了交付工期,差点影响正常生产进度。
转变,始于“把每一笔支出当投资”的理念革新。该公司组建成本管控小组,在花钱前先算好“三本账”:投入账,这笔钱能解决什么问题;效益账,多久能收回成本、产生收益;长远账,是否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像这台智能焊接机器人,管控小组在采购前就做了细致测算:虽然初期投入高,但能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废品率,还能承接更高精度的加工业务,半年内就能回本,长期来看更是拓展市场的“敲门砖”。
这样的“精明账”,如今在煤机公司随处可见。配件仓库里,过去“大而全”的备货模式被“精准化库存”取代,工作人员通过分析各矿井设备维修频率,只保留常用备件,冷门件则与供应商签订“即时配送”协议,让仓库库存减少30%,降低了资金积压。在技术研发上,每年拿出营收的4%投入创新,看似“花钱”,却研发出了“澄辉”牌矿用高强度紧凑链——这款产品不仅填补了省内空白,还被列入“陕西省名牌产品”名录,如今已远销省内外多个矿区,成为企业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名片”。
就连“节流”的钱,也被花在了“生钱”的刀刃儿上。车间里的传统照明灯换成了LED节能灯具,每月可节省用电60%,省下的电费没有“躺”在账户里,而是投入到一线职工的技能培训中;淘汰的旧机床没有当废铁处理,而是由技术团队拆解研究,回收可用部件用于小型设备维修,既降低了采购成本,还培养了技术团队的拆解维修能力。
如今,走进煤机公司,车间里的智能设备运转有序;技术质检部、两个研究所和两个技术攻关小组的办公室图纸上,画满了新型矿用设备的设计雏形;业务员正忙着对接各地订单……那些曾经被质疑“花得不值”的钱,如今都变成了效率、技术和市场——这便是煤机公司最实在的“账本”:用赚钱的逻辑规划每一笔支出,让每一分投入都生长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