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的山峦身披葱郁绿衣,繁茂植被似厚实绒毯覆盖山体,微风掠过,叶浪翻涌,沙沙声宛如绿色发展的时代乐章;矿区内,新芽破土而出,繁花争奇斗艳,将土地装点得绚丽多彩;远处蓝色栈桥直插云霄,与澄澈碧空相映成趣……一幅生态与工业交融的壮美画卷在澄合矿区徐徐铺展。
矿山“披绿”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公司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以生态修复、改造提升、产业拓展为抓手,深入推进“增绿、减排”双轮驱动工程。针对不同区域地质与生态特点,量身定制生态修复方案,优先选用本地适生植物,大规模开展植树种草行动。如今,公司已成功打造3座国家级绿色矿山、2座省级绿色矿山,成为行业绿色转型的先行者。
在所属董矿分公司,“见缝插绿”的生态建设策略成效显著。后勤服务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对矿区主干道、生产区、生活区进行全方位绿化美化,种植白皮松、紫叶李等景观树6万余棵,治理面积达32亩,绿化总面积约6.22万平方米。如今的矿区,真正实现了‘矿在园中,路在林中,人在绿中’,生态颜值大幅提升。”
生态环境的改善,职工感受最为深刻。一位在矿区工作多年的老职工感慨万千:“以前沙尘肆虐,矿区空气浑浊,大家都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在可大不一样了,沙尘天气越来越少,蓝天白云成了常客,工作环境焕然一新,大家干起活来更有劲头了!”
科技“换脑”产业开新局
不仅在生态修复上发力,更在产业绿色转型上深耕细作,公司推动产业从传统采掘向智能制造转变,从粗放高耗迈向清洁低碳。5对矿井建成“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预警系统”, 让“科技慧眼”时刻守护矿区生态脉搏。将煤矸石复垦回填及无害化处理作为技术攻关重点,积极推进山阳煤矿公司矸石利用生态修复试点项目,探索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推广百良公司TDS智能干选与充填技术,实现煤矸石精准分选与井下原位充填,减少地面堆积污染。深化合阳公司余热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同步推进西卓煤矿余热综合利用与水源热泵节能项目,构建覆盖余热回收、转换、梯级利用的全链条体系,实现矿区能源循环高效利用。强化矿井水分类分质处理和合理回收利用,建设完成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和智慧水务管理系统,引进“碳化硅陶瓷膜+反渗透膜”双膜法,推动矿井水处理提档升级,使“矿井废水”巧变“生产活水”。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建成15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发电量已累计突破0.22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2万吨,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绿色为笔,以创新为墨,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澄合正书写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的新篇章,让昔日的矿山焕发勃勃生机,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