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发布时间:2025-08-22     作者:徐玉倩     来源:煤机公司     【字体: 】     浏览次数:

在三秦大地的褶皱里,镶嵌着一颗闪耀革命光芒的明珠——照金。它如同一座熔铸着信仰的丰碑,深深镌刻着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更将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化作山脉般永恒的传承。

踏足照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它们像一群沉默而忠诚的卫士,以厚重的脊梁守护着这片被热血浸润的土地。这里,曾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心脏,无数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在沟壑间铺就道路,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理想,刻下不朽的精神坐标。

1932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片贫瘠却炽热的土地上,播下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的火种。以照金为圆心,土地革命的惊雷在黄土高原上炸响,苏维埃政权的旗帜在山峁间升起。那些风雪交加的夜晚,红军战士们裹着单衣啃着粗粮,用信仰的温度抵御着寒冬与硝烟,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场殊死较量。

薛家寨是这段历史最鲜活的注脚。这座扼守咽喉的山寨,凭借天险成为根据地的坚固堡垒。四个天然岩洞被红军战士巧手改造,化作军工厂、被服厂、医院与指挥部——粗糙的石桌上,铁匠们抡着铁锤锻造刺刀,火星溅在满是补丁的衣襟上;昏暗的油灯下,女战士们飞针走线缝制军装,针脚里藏着对胜利的期盼;草铺的病床上,伤员们咬着木棍强忍剧痛,眼神却始终望着洞外的朝阳。站在岩洞前,风声里仿佛还回荡着当年的锤声、歌声与誓言。

照金的黄土里,埋着太多滚烫的故事。农民陈金财便是其中之一。当革命的火种传到村口时,他放下锄头扛起枪,用庄稼汉的质朴与执拗践行着信念。在一次掩护战友撤退的战斗中,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他却用最后一丝力气将手榴弹扔向敌群,鲜血染红了身下的土地,也染红了身后战友们前行的路。这样的故事,在照金的每道山梁、每孔窑洞间流传,成为这片土地最厚重的底色。

如今的照金,红色的基因早已融入草木山石。漫山的松柏如列队的战士,迎风挺立;崭新的纪念馆里,泛黄的文件、锈迹斑斑的步枪,无声诉说着往昔;山坡上,一面面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与蓝天白云相映成画。这里成了人们追寻初心的课堂,成千上万的参观者沿着先烈的足迹行走,在凝视与聆听中,让红色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

当指尖触碰到薛家寨的岩石,当耳畔响起讲解员讲述的往事,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便会直抵心底。我们分明看见,那些年轻的生命用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安宁——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炊烟在村庄里升起,工厂的机器声与校园的读书声交织成和平的乐章。这份幸福,是先烈们用最珍贵的生命熔铸而成。

“强国复兴有我”,这句誓言在照金的山谷间回荡,既是对历史的回应,更是对未来的承诺。照金的红,从不只是历史的印记,更是照亮前路的火炬。让我们带着这份精神的馈赠,在新的征程上步履铿锵,让永不褪色的红色,在时代的画卷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