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捧读《中国人的修养》,如临芝兰之室,墨香间尽是蔡元培、梁启超等鸿儒硕学的金玉良言。其言如黄钟大吕,叩击古今;其理似星燧贸迁,烛照后世。书中字字珠玑,引经据典而不俗,谈文论道而不玄,于修德、习礼、处世之间,尽显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脉络。

 

修德怀瑾握瑜,道济天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之言,恰是书中修德篇的注脚。蔡元培以“责己严而责人宽”为修身之本,此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夫子遗训;梁启超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是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精神延续。修德者,当如屈子“纫秋兰以为佩”,以高洁为骨;亦需似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为怀。试看古往今来,苏武持节牧羊十九载,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皆因心中有“德”作柱石,方能在困厄中岿然不动,在利诱前清光不改。


习礼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记》寥寥数语,道破礼仪之核。梁启超论“礼”,谓“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此乃《诗经》“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具象;书中言“处世以谦为贵”,暗合《周易》“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之理。观礼之妙,在“举手投足皆雅韵,进退俯仰自从容”:如程门立雪之敬,如孔融让梨之让,如张良进履之恭,皆在细微处见精神。昔时季札挂剑酬知己,尾生抱柱信如山,此等“礼至情至”之事,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礼非虚文,是心中有他人的温柔,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自觉。

 

处世心有丘壑,眼存山河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之语,为处世之道点破迷津。书中倡导“持身以正,处世以圆”,非左右逢源之术,而是“外圆内方”的智慧: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却能“采菊东篱下”从容自适;如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于逆境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处世之难,难在“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难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昔年张骞凿空西域,郑和七下西洋,皆以“海纳百川”之胸怀,行“协和万邦”之大道——此乃中国人“天下大同”的处世哲学,至今仍在“一带一路”的驼铃帆影中回响。

 

今思百年文脉,照鉴初心

 

百年前,山河破碎,书中诸公以“修养”为药,欲医国民精神之疾;今时今日,物欲横流,此书恰似一汪清泉,洗去浮躁,照见初心。当“快餐文化”让人渐失“两句三年得”的耐心,当“流量至上”使人淡忘“君子喻于义”的古训,我们更需从书中汲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力量,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里,守住“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本心。

掩卷长思,忽悟修养二字,从来不是悬于高阁的教条,而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它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日拱一卒,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终身追寻。愿你我皆能以书为舟,在修德明礼的长河中,渡向“君子不器”的广阔天地,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华。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