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发布时间:2025-01-23     作者:杨江锋     来源:物资供销分公司     【字体: 】     浏览次数:

年,是一个符号、是一种象征、是无声的约定,是一个盛大而又传统的节日,承载着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因为地域间隔,同样的文化传统,往往能衍生出截然不同的民俗风情。时光流逝,春夏秋冬,匆匆忙忙又到了新年,偶然间回想起年幼时在秦岭东段南麓、蟒岭以北过年的情景,一幕幕场景浮现在脑海,嘴角不觉上扬,脸上满是笑容。


肉香味


杀年猪,这一承载着浓厚乡土情怀与传统韵味的习俗,多在腊月里举行。在那个物质匮乏、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时代,人们靠天吃饭,养猪不仅为了卖钱吃肉,猪粪还是种庄稼的上好有机肥料。年关将至,村里的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紧张又兴奋的气息,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兴奋无比,跑前跑后跟着看个不停。大人也欢喜,宰杀精心饲养了一年的肥猪,既是对过去一年辛勤劳作、五谷丰登的庆祝,也是向大自然表达感恩之情的庄重仪式,更是辛苦奔波后的犒赏和贴补家用的一种途径。


豆香味


大豆作为当时的经济作物,家家户户都种植。豆腐谐音兜福,寓意过年的好彩头,也有着头富、都富的美好寓意。每到过年,砂锅豆腐便是大家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做豆腐,提前一天将筛选好的大豆用清水浸泡。第二天,父亲天不亮就起来排队磨浆,天亮时将磨好的浆挑回家,开始烧锅、滤渣、煮浆。煮好的豆浆冷却到一定温度,加入一定比例的浆水后豆腐脑就做成了,经过裹包压制,控水定型,晶莹剔透的豆腐便呈现在眼前,配上提前准备好的韭花辣子汁,吃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馍香味


大清早家里就开始忙活起来,主要以蒸豆沙包、糖包、地软包、花卷、花馍为主,家里人口多一点的都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蒸,因为这是家里过年吃的主食,基本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也是走亲戚、祭祀祖先的必备品。做花馍时母亲借助剪刀、梳子、擀面杖、筷子等工具,一个个白色面团在母亲的手上翻飞,揪、揉、擀、搓、压、剪、切、按……经过一系列娴熟的手法,莲花、石榴、牡丹等一个个造型别致的花馍很快成型。上锅蒸熟后,配上五颜六色的点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花馍便真正诞生了。它不仅象征着忠贞正直、吉祥如意、花开富贵、花好月圆……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行走在村中前街后巷,扑鼻而来的皆是蒸馍出笼时散发出的阵阵麦香。


墨香味


贴对联是过年的传统,不论有多忙碌,大家都要趁着赶集早早买回一张红、绿(自家有长辈去世的,三年内用绿色)纸,以备求人写对联之用。写对联对于当时的农村人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在乡亲们眼里,一副对仗工整、文辞优美的对联会让主人家的年味更加妙趣横生。到了腊月二十八九,村上仅有的毛笔字写得好的老师家院坝里,早早就排起了长队,一副副墨香浓郁的对联,在高手研墨挥毫中悄然而生,透满了春回大地的祥和如意。除夕晌午时分,爬梯子、挂灯笼、抹糨糊、贴对联,大人小孩齐上阵,欢欢喜喜过大年。


亲情味


除夕夜,左邻右舍的孩子都挤在三四平方米的火炕上,戏耍、看电视。大人们忙着切菜、拌馅、和面、擀皮、包馅,这种家庭活动,既是传统饮食习惯,也是家庭团聚的美好瞬间,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母亲会给每一个孩子发一套新衣裳、一双新鞋子,孩子们几乎都是抱着新衣而眠的。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孩子们身穿崭新的衣裳,给爷爷、奶奶、父母磕头拜年。吃过了新年饺子,放过了鞭炮,孩子们又给本家及村里的长辈们去拜年。无论到了谁家,长辈们无一例外都会端上盛着柿饼、核桃、瓜子、花生的方盘,乐呵呵地往孩子们的衣袋里塞,临别还会给每个孩子或一毛或两毛的新钞票作为压岁钱。钱虽不多,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在秦岭深处的小山村,年的力量无法抗拒,无论你身在何方,回家是最深切的渴盼。家是一座温馨的城堡,年是开启城堡的钥匙。喜欢年,只因那一份一家人团聚时独一无二的温暖,无论是办年货、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抑或是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所有的欢愉,映上脸庞,所有的心田,温润柔软,永恒的年味和情的交融,磅礴了我们的生命,带领我们迎接新一季的春暖花开。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