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印记。年,是岁月轮回的驿站,是漂泊游子的归期,更是阖家团圆的盛宴。无论身处何方,“回家过年”是一年到头最殷切的盼望。每逢过年,就有人感慨“年味儿淡了”“不如小时候过年有意思”……
年味,到底是什么味?是家中母亲手包的饺子,还是父亲亲手贴的春联?或许,这些都是年味的象征,但真正的年味,在我看来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这么多年来,我们都在大人对新年的忙碌布置中体味快乐。但岁月将可跨越的挑战一步步叠加到我们的肩头,我们也逐渐从感受年味的人变成了制造年味的人。我想,年味的背后,团圆才是真正的主角。
有亲人的地方就是家,有家的地方就有团圆,有了团圆才叫过年。
小时候,每当春节临近,心中便充满了无尽的期待。期待着新衣服,期待着压岁钱,期待着满桌的佳肴,更期待着一家人团聚的温馨。那时的年味,是甜甜的,像糖果一样,让人回味无穷。长大后,年味似乎变得有些复杂。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忙碌,让春节成了一种难得的放松和团聚。此时的年味,是咸咸的,像汗水一样,充满了努力和付出。但即便如此,每当春节来临,心中那份对家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依然如初。
而在今年,我想趁时光还没迅速将父母拉至蹒跚,我也有部分时间与家人度过不同以往的团圆年。虽然没能回东北老家跟整个家族亲戚一同相聚,遗憾那阵阵热闹的缺失,但巧思也会让小小的家中年味馥郁。
“年”,是相聚的温柔以待。我家的年味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只因妹妹说起想喝腊八粥。不久,一碗碗冒着热气的腊八粥便端在了我们各自的手中。从北方的辽宁到遥远的陕西,对于全家人来说,身边的人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呢?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欢声笑语,是不管在哪里生活都积极热情的态度,是这一份“热气腾腾”的年味儿……
“年”,是备好年货便不怕风雪。小年以来,有阳光的日子里,妈妈和外婆就在超市、商场中穿梭,一兜兜地买年货,割猪肉灌香肠,准备火锅食材,囤积粮油米面、坚果甜食和北方人必不可少的大白菜等。擅长烹饪的妈妈大展身手,我则紧跟左右打下手。年的记忆就在这一顿顿家常的美味中预热到不可不辉煌的地步。
“年”,是团圆之夜的欢乐之巅。大年三十,是最期待的年夜饭。忙碌年夜饭的时候,厨房如战场,十几道菜从洗菜、择菜、切菜开始,到入锅调味,再到摆盘上桌,都有一套严密的顺序。一大桌子饭菜布满,家人端坐,推杯换盏、闲话家常,碗筷酒菜之间,贴心致谢与祝福,年夜饭的滋味刻入新的记忆。
如今的年味,增添了些许新的内涵。但不论形式如何变化,那份对家的情感和对亲人的思念,却始终如一。“年味”,其实就是一家团聚与亲情的味道,正是有了这种味道,才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乡愁,才能有“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的景象;才有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气氛;才有了“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变化。我们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时,不如放慢生活的节奏,用一些心思去创造品味年的味道,花一些时间去陪伴身边的朋友与亲人,走一段路程去感受这个世界带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