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第三届矿山救援技能竞赛暨
陕煤集团第八届矿山救援技能竞赛
已经落幕
董矿分公司兼职救护队
取得了辉煌成绩
那一枚枚闪着金色光芒的奖牌
不仅凝聚着每一位队员的
汗水与拼搏
更镌刻着一段段
关于坚持与奉献的感人故事
张亮:无声的“铠甲”
备赛初期,张亮的身影总是最显眼的。作为体能赛道上的“拼命三郎”,他总比别人多练半小时、多跑一圈,不断挑战着自己的极限。然而,连续高强度的训练,让他的身体亮起了“红灯”,膝盖的刺痛从隐隐作痛发展到难以站稳。医院的诊断书上,“膝盖积液”四个字像一块石头压在他心头。
回到训练场,他指尖反复摩挲着训练服上的反光条,眼睛盯着装备发呆——难道要就此放弃吗?迷茫之际,矿党委书记田健的一句话点醒了他:“队里缺个指挥员,你业务强、心思细,要不要试试?”
可转型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指挥员是队伍的“大脑”,既要熟悉救援流程,又要具备临场决断能力。张亮把那股不服输的“拼劲”从赛道移到了指挥台前:白天,他咬牙跟着队员训练,不让体能掉队;晚上,抱着指挥手册和模拟案例反复推演,膝盖肿痛严重时,就用冰袋敷到发麻;第二天又悄悄戴上加厚护膝继续训练。“指挥员不能掉链子,队友们的安全都在我手里。” 他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决赛当天,膝盖的隐痛仍在作祟,但张亮的眼神却格外坚毅。从灾情判断到人员调度,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利落。当“指挥员个人全能奖第一名”的喜讯传来,他下意识摸了摸膝盖——那里面,藏着无数个与疼痛共处的夜晚,也藏着一颗“决不放弃”的初心。
李勇嘉:迟到的祝福
8月的训练场,正午温度直逼35℃。正在操作呼吸器的李勇嘉突然眼前一黑,直直倒在地上。队友们立刻冲过去,将他抬到阴凉处,灌下解暑药。他缓过来的第一句话却是:“我的呼吸器还在赛场,能帮我拿过来吗?”
中暑只是开始,之后的半个月,感冒发烧缠上了他,体温时高时低。他没有声张,只是在口袋里备着退烧药,训练间隙悄悄吞一片,继续抱着呼吸器拆装卸装。
一天晚上,李勇嘉的哥哥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期待:“嘉嘉,我结婚你能回来搭把手吗?”李勇嘉盯着手里的呼吸器,喉咙发紧:“哥,备赛紧,我实在走不开……”挂断电话,他红了眼眶,却转身又拿起面罩,继续练习。
决赛中,李勇嘉以比平时快3秒的成绩完成呼吸器操作,获得该项目第三名。捧着奖牌的那一刻,他第一时间给哥哥发了条消息:“哥,我拿奖牌了,用这个给你当新婚贺礼,怎么样?”屏幕那头,哥哥的回复很快传来:“好!这份礼物,比什么都珍贵!”
张玉:卷边笔记本
在张玉的训练包里,总装着一本边角卷得发毛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矿山救援规程》要点和他自己总结的理论答题技巧,还有用红笔标注着的易错点和重点知识。身为兼职救护队员,他既要完成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又要啃下深厚的理论知识,时间永远不够用。
有一次综合体能训练,张玉跑完3公里后,累得扶着树干呕吐,队友劝他歇会儿,他却从包里掏出笔记本,笑着说:“趁休息这会儿,我再记两道题。”笔记本的扉页上,“体能不落后,理论争第一”的字迹工整而坚定,一笔一划都透着一股子执拗。
理论考场上,张玉沉着应答,最终以满分成绩拿下“理论考试第一名”;更令人惊喜的是,他在医疗急救项目中也斩获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队里少有的“体能+理论”双优队员。捧着两本荣誉证书,张玉轻轻抚摸着那本卷边的笔记本,笑着说:“你看,没白疼你,‘军功章’有你的一半。”
赛场的欢呼声渐渐远去,但董矿兼职救护队的故事仍在继续。那些藏在护膝里的坚韧、退烧药背后的执着、笔记本中流淌的认真,无一不在诉说着同一个信念:“不认输、不放弃”。他们以平凡之躯,展现了董矿人在困境中不屈服、在责任前勇担当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