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百良公司紧密围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思路,针对作业区域顶板压力大、地应力复杂、围岩应力集聚等难点,精准锚定“技术突破、监测升级、人员保障”三大关键环节协同发力,进一步强化采掘工作面顶板和支护质量管理,切实消除安全风险,推动矿井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当前顶板管理的难题,在于不同区段动态压力影响下的支护适配性,必须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实行‘一巷一策、一段一策’差异化调整方案。”该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孔小平指出顶板管理的关键所在,并将“全锚索试验”作为核心技术展开攻关,建立起从方案设计到现场落地的全流程管控机制。
此次试验位置位于3DF2、3DF11断层影响范围内,掘进期间矿压显现较为明显,传统的“点锚+钢筋梯+柔性锚网”支护已无法抵御顶板压力,在该区段进行“全锚索试验”更能明显对比出支护效果和经济效益。经勘查评估,试验采用“全锚索+钢带”支护形式,通过钢带横向连接作用和锚索深部锚固能力,将分散的锚索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组合梁结构,既提高巷道围岩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又防止顶板离层、垮落及帮部收敛变形,有效提升了支护稳定性。
“顶板与围岩的细微变化都可能暗藏风险,动态监测必须做到‘眼尖、手快、分析准’,才能把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该公司调度信息中心负责人于良炜强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为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该公司在521接续工作面胶带巷II段全锚索支护试验段搭建“定点+定时+专人”观测体系,让顶板动态看得见、管得住。
具体实施过程中,在试验段按照“每隔50米设置1个巷道围岩收敛变形量观测站和巷道顶部离层量观测站”的标准,将两个观测站间隔25米分开布置;明确专人每班现场记录数据并同步上报调度信息中心,技术人员依托监测平台,对观测数据进行趋势对比与深度研判,为支护方案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针对数据异常波动情况深挖围岩变化根源,及时启动预警响应,确保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技术保障再完备,智能监测再到位,终究要靠人来落实。接下来,该公司将继续完善全流程现场管控体系,严格落实干部跟班带班制度,明确关键环节岗位职责,在工作面遇断层、地质构造时,严把作业流程关。同时,不断强化顶板巡查管理,重点针对支护质量、顶帮变形等情况,定期组织各专业部室开展顶板专项排查,规范隐患整改流程,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