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如波涛般汹涌。八月的煤机公司圆环链车间仿佛置身于一座密不透风的熔炉之中,尽管车间内装有降温风扇,但吹出来的风却如同烈火烹油,带着一股灼人的炽热。
姚志杰(右)正在和工友研究单体支柱配件
8月19日下午3时许,见到姚志杰时,他正头戴安全帽,在新设立的液压支架单体支柱维修区来回穿梭,身上的蓝色工装被汗水泡得发亮,额头的汗珠顺着帽带成串往下滚落。他时不时用手背抹把脸,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紧紧锁定正在维修的单体支柱,用略显沙哑的嗓音,一遍遍叮嘱工友,“务必注重每一个细节,确保修复的每一根单体支柱都能达到100%的合格率。”
姚志杰是煤机公司三级主管,从事圆环链工作已19年,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3项,多项研究成果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五小创新”奖,陕煤集团专利技术奖、科技进步奖等。今年,由他主创的《一种抛丸机放料装置》《一种抛丸机用矿用圆环链传动装置》等4项实用新型专利,已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查,并获得受理。凭借多年的技术攻关和创新研究,姚志杰早已成为领导和工友心中的“专家”。
今年8月初,车间突然接到液压支架单体支柱维修任务,这对长期专注圆环链领域的团队来说,无疑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煤炭市场下行压力,为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内部协作要求,公司积极承接各矿井单位的机械维修工作。经综合研判,决定将单体支柱维修任务交给我们车间。”接到任务后,姚志杰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研究相关图纸和单体支柱的工作原理。设备到货前,他早早和车间主任、调度员、班长共同商量前期准备工作,腾地方、划区域、安设备……第一批单体支柱到货后,他将维修流程分解成拆卸、清洗、检测、修复、打磨、组装、试压七个步骤,每日在各区域巡查,细心做好每个环节的协调与对接工作。正午的车间,温度计的指针直指40℃,他身穿蓝色工装,汗水凝结成的盐霜在衣背上层层累积,安全帽下,湿漉漉的头发紧贴头皮,仿佛刚从一场大雨中归来。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此项工作,为了达到活柱表面打磨精度,姚志杰带领大家在车床上安装电机、制作工装、尝试各种抛光片,最后选定一种使用效果最佳的抛光片;遇到锈蚀严重的缸体,采用自主研制的轻便式抛光装置,配合钢丝刷手工打磨,效率比原来提高了两倍……近半个月时间,姚志杰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他告诉笔者,尽管初期进度略显迟缓,但通过不懈努力与深入研究,大家已熟练掌握了单体支柱的结构构造与维修要领,为后期批量维修奠定了坚实基础。
姚志杰(左)正在和工友拆卸单体支柱
8月18日下午5时,距离下班还有1个小时,姚志杰带领团队组装好了20根单体支柱。为了早一点验证维修效果,他和试验区的工友们主动加班,进行首次打压试验。
“昨天晚上10点,我们做完了首批试验,其中18根顺利通过验收,另外2根因密封不严存在漏液问题,待配件补给完毕后,就能进行全面修复。”姚志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望着正在忙碌的团队成员,沙哑的声音里带着笑意,“等这批活儿干完,我们就能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维修流程,操作熟练后就能进入批量维修阶段,保质保量完成单体支柱维修任务。”话音刚落,手机铃声再次响起,新一批待维修的单体支柱到货,姚志杰又和工友们一同投入到装卸工作中。这时,距离下班时间仅有半小时,夕阳透过车间的窗户照在他被汗水浸透的身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