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的董矿分公司调度室,气氛凝重。投影屏上,播放着某矿井顶板事故的模拟动画,50余名管理干部屏息凝神,直到视频结束、灯光亮起,主持人的声音打破了沉寂。
“现在开始‘一案三问’:第一问,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掘二队李队长,请您回答。”
“支护强度不够,现场检查不到位。”
“第二问,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必须加大顶板监测频次,完善支护质量验收标准。”
“第三问,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今天班前会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每班增设一名专职支护检查员。”
自推行“一案三问一改变”警示教育模式以来,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在调度会上问原因、问教训、问措施,倒逼管理干部主动思考、深入剖析,将事故教训与自身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各级人员管理水平。据统计,该公司已精选学习95起事故案例,336人次现身说法。
安全教育培训,不仅要在调度会“上接天线”,更要在班前会“下接地气”。如今,各区队已将“微型版一案三问”安全教育模式渗透到生产最前沿,在班前会上组织职工互相提问、交流经验,曾经“读文件、听要求”的被动式教育,变成了“找隐患、想对策”的主动思考,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了大幅提升。
“一案三问”是“事前预防”,“一人违章,全员警示”曝光机制,是对安全“红线”的“事中震慑”。
在该公司8月份调度会上,运输队司机刘强在队长的陪同下站在台前,公开检讨自己“违章超速行驶,险些造成事故”的行为。这种“违章者亮相、管理者陪检”的模式,让违章者“红脸出汗”,更让管理者深刻意识到“安全责任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团队共同的担当”。
“第一次陪队员做检讨,脸上火辣辣的。”巷运队队长何福飞坦言,“后来才明白,公司是想通过‘连带责任’,让管理者把安全责任扛在肩上,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要求上。”
这种双向约束,显著提升了矿井安全管理水平。截至8月份,该公司“三违”数量同比减少195人次,降幅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