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初秋的董矿,层叠的槐树叶洒下碎金般的阳光,清风掠过矸石山新植的白皮松林,掀起阵阵绿浪。这座有着55年建矿史的渭北老矿井,正以苍翠的植被为“笔”、澄澈的流水为“墨”,在煤炭行业绿色转型的画卷上,勾勒出一幅生态与效益共生的鲜活图景。


综合生态治理

职工休闲有了好去处

走进污水处理站,鱼儿在一池清水中自在畅游,原本乌黑浑浊的矿井水经过磁分离技术深度处理后,变得清澈见底。

“这些水能生产、灭尘、绿化,用途多着呢,一点儿也不浪费。”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国栋舀起一杯水介绍说,“我们先在井下采用物理净化工艺分离煤泥悬浮物,再到地面进行深度净化,一年下来,能省下500万吨自来水。”

不远处的矿区绿化带里,喷灌系统正汩汩喷出这些再生水,6.2万平方米的草坪愈发青翠。

矸石山曾是矿区一道刺眼的“灰色伤疤”,如今却成为职工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为了给山体‘披绿’,我们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先覆土隔绝污染源,再分层栽种绿植,一步步让荒坡焕发生机。单是这白皮松,就栽种了2400余棵。”张国栋介绍说,“今年,矿区还计划新增9500㎡绿地,让这片绿意持续向外拓展,焕发勃勃生机。”


地面区域治理

“治水”到“保水”的艰难跨越

在矿井水害治理智能化管控平台前,地质测量部部长黄刚指着一组数据说到:“你看,23502工作面切眼水量减少70%以上,2350323504采空区涌水量减少60%还多。这是我们历经18载艰辛,才啃下的‘硬骨头’。”

2007年,当董矿人第一次尝试地面注浆技术时,面对的是煤层埋深500米的复杂地质。“奥灰水水压高、水量大,不仅关系水资源保护,更给矿井安全开采带来极大压力。这就像我们头顶悬着一盆水,既要采出煤,又不能捅破盆。”黄刚形象地比喻到。

面对“头顶水盆”的困境,董矿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开启了一场与水害的艰难博弈。从2011年建成全国首套自动化地面注浆系统,到2021年开展F25断层侧向截流与局部注浆加固治理工程,再到2024年成功攻克煤矿底板岩溶水分段下行注浆保水采煤技术,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清晰记录着多年来的治理成果——累计完成钻探进尺28358m,注浆54700m³,成功解放受水害威胁的煤炭资源1048万吨。这项技术成果还成功入选国家绿色矿山系列丛书《保水采煤技术应用典型案例选编》,成为行业内水害治理与保水开采的“活教材”。


智能协同发展

生态与效益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董矿分公司锚定“智能矿井、智慧矿区、一流企业”建设目标,以“四化”建设为引擎,成功跻身陕西省B类高级智能矿井行列,在智能化建设与绿色发展融合之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智能化建设亮点纷呈。地面调度集控中心犹如“智慧大脑”,精准指挥智能供电、排水、煤流、装车等系统,实现一体化高效管控;井下智能采煤工作面全面推行“无人跟机、远程操控”模式,让“无人则安、少人则安”的安全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作业环境改善。

生态保护维度,全封闭煤场阻断粉尘扩散路径,空气能供暖系统替代传统热源,矿区PM2.5浓度、噪声分贝等环境指标实时监测全面达标。

智能化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显著的效能变革。综合回采效率较传统模式提高30%;永磁电滚筒驱动皮带机等节能设备,每月可减少电费支出1.8万元。

当夕阳为矸石山镀上温暖的金边,与周边郁郁葱葱的树林构成和谐图景时,董矿分公司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创新,将“黑色黄金”的开采史,书写成一部生态修复的编年史,让矿山与自然共荣共生的价值持续生长。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