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初识余华,是被视频中他幽默的谈吐所吸引,但他的作品风格却与他本人表露出的性格特质截然相反,这样一个现实“喜剧人”又是如何写出以苦难著称的作品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拜读他的作品之后,我才意识到能使读者产生共鸣的作品,或许并不是单纯的文字组合,而是在于作者赋予其中独有的情感特质与价值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还真实地映照出这大千世界中的种种人性。《在细雨中呼喊》这本小说中,真实地描绘出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细腻场景。在这些场景里,似乎能感受到时间齿轮的转动,能看到旧时代封建思想下人性的善与恶,他们身上时代的烙印和被原生环境所影响的性格,犹如绝处盛开的花。细品书名,仿若使人看到,阴郁的天空下,连绵不绝的细雨笼罩着整个南门,孙荡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人人都狼狈的活着,而正是这一场场细雨,方能将人性披露的淋漓尽致。

小说主人公孙光林孤苦的命运让人无端生出一种无力感,总渴望有一双手能够解救他于苦难之中。父亲令人不齿的做法、霸道的友情、童年好友的离去无一不铺垫出主人公孙光林凄惨孤独的命运。其中,使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同村的医生用手掌抚摸他的额头来了解病情这最为寻常的一幕,殊不知,对于一个常与孤独作伴的孩子来说,这手掌的温度是他一段时间以来唯一能感受到的一点温暖。从南门到孙荡,再从孙荡回到南门,孙光林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竟是如此的短暂。至此,他将一直在蒙蒙细雨的笼罩下,孤独的前行。

正如余华在这本小说中写到:“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生活。”原来的我总是觉得朋友越多越好,可是拥有很多朋友的我周旋在其中却越来越累。近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觉得朋友贵在精而不在多,人生一世有那么一两个真正交心的也就足够了。无效社交的精简使我有更多的时间来充实自己的内心,减少无谓的内耗,人也越活越自在。

在人生的初期,我们或许曾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试图用这些认可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可往往在这期待中忽视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直至遍体鳞伤。大千世界,人各有异,过好当下,珍惜眼前,方能做最好的自己。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