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是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赴海外留学的儿子傅聪的186封书信组成的,内容涵盖生活、艺术、思想等方面。信中流露出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在人生价值观及态度、专业方面的悉心教导,诸如学习要劳逸结合、学会合理理财、正确看待婚恋关系等。由于是家书,书信中字字都发自内心,处处流露出爱子之情,那些朴实的家常话,那些有益的人生哲理,说句心里话,让我非常感动。
读罢全书,我心里满满是对傅聪的羡慕,羡慕他自幼有如此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如此开明豁达、令人自豪的双亲。更多的是,我理解了父母对子女与生俱来的深情关爱。教育子女是身为父亲的傅雷认为最重要的家庭责任。他没有将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而是把他当成知己、朋友。
在如今的社会,追求物质财富更甚于追求精神财富。家长们一味地给子女报各种特长班,让他们学习各项技能,却完全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思想,而是企图通过孩子拔苗助长式的成长,来满足家长的那一份虚荣或者弥补自身人生经历的缺陷。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子女时常会畏惧父母的威严,有话不敢说,有问题不愿表达,久而久之便和父母之间形成了代沟,而这种代沟,往往就成为家庭各种矛盾的导火索。在老一辈里,流传着“不打不成器”的俗语,孩子就得靠揍、靠打才能教育好。在《傅雷家书》里,我们也看到了傅雷打孩子的话语,这曾经一度也是他的家教方式,但他想表露的真正意图是,打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有时候是不得已或者情绪冲动的情况下才实施“打”这一举措。他很快意识到,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是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的,傅雷是在表达自己实施“打”教育的懊悔。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会对子女施以棍棒教育,这往往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甚至是心理障碍。傅雷正是想通过这段懊悔的教育经历,来告诫更多的父母要正确认识问题,采取合理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傅雷及其夫人不仅教会了子女做人、做事,更教会了他们自立生活和独立思考,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踏实。这本书值得将为人父母,或已经是人父人母的每一位家长阅读,同时也值得作为子女的每一个人去用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