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在一次公司举办的诵读活动上,我有幸听到了同事分享的这首秋瑾烈士所做的词--《满江红·小住京华》,心中一时五味杂陈,涌起无尽感慨。
秋瑾烈士这首词作于1903年的中秋佳节,那时的中国正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身为女子的秋瑾心系国家忧患,总想着为陷于水火中的国家做些什么,可碍于当时社会对女子的种种限制与束缚而举步维艰,她的丈夫对此不仅漠不关心,反而还因为她的一些大胆举动而折辱于她,让秋瑾不由得发出“何处觅知音”的感慨。因而,这首词不仅是秋瑾烈士对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前途命运最深沉的忧思,更是对自我身份、自身命运的坚决抗争。
在此之前,我对秋瑾的了解甚少,仅存在历史课本那场绍兴起义的讲解中,就是在这场起义中,秋瑾英勇就义,年仅32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课本中配了一张秋瑾烈士的照片,照片中的秋瑾穿着一件大氅,手中横持着一柄短刃,目光坚毅,英姿飒爽,颇有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江湖女侠风范,而秋瑾为国家大义而献身的举动也不堕其“鉴湖女侠”的自称。眼前的配图让我不禁陷入沉思,秋瑾身为女子,在当时的封建礼教社会,她面对的不仅仅是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束缚,更多的是要承受来自身边人的误解和折辱。可她从未屈服,反而以笔为剑,以墨为锋,以豪放的笔触,倾诉着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未来的憧憬。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两句充分展示了秋瑾烈士满心的抱负与志向。她虽然身为女子,但是却有着不输于男子的豪情壮志。她不愿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更不愿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她渴望的,是能够像男子一样,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而当我听到“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时,眼中瞬有湿意。秋瑾深深地知道,自己以女子之身来救国济世的道路将会是多么的漫长,多么的艰难,而要实现这一抱负,也必将会承受数不尽的磨难和挫折,她对此早有着心理准备。可令她难过的是,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很少有人能懂得她心中所想、心中所愿。秋瑾在这里,不由得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在当时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为了国家和民族复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和目标,有着满腔为国为民的热血,用自己的鲜血,自己的生命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乐章。如今的中国,国泰民安、繁荣富强。身处在今天这个和平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先辈们的付出,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要时刻提醒自己,一定不要忘记那个充满苦难和挑战的年代,更不要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奋斗的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用小我之力汇聚合力,那就是“精忠报国”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