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基层是检验真知的“试金石”,更是淬炼本领的“练兵场”。为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公司党委有序开展本部员工下基层交流活动。近期,微信公众平台特别推出“蹲点日记”栏目,以一线视角记录本部员工扎根基层的实践历程。
让我们跟随笔尖的记录,触摸基层脉搏,感受蜕变力量。

矿业公司生产技术部一级主管呼青军(左一)正在了解矿井采掘部署情况
此次赴西卓煤矿交流学习,是一次难得的实践历练,让我对“基层是最好的课堂”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交流期间,我始终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姿态,深入井下一线跟踪生产,查阅资料梳理短板,与区队作业人员、生产部室同事面对面研讨,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复杂性、技术管理的关联性、现场组织的灵活性,有了直观深刻的认知,也让我进一步意识到“懂工艺、精管理、通现场”的复合能力是技术人员服务基层的底气。
在综采二队交流期间,看着职工在薄煤层狭窄作业空间里弯腰操作,汗水浸透工装的一幕,让我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为职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劳动环境,提供科学先进的经验技术,切实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在查阅1421采煤工作面、1436进风顺槽相关规程与基础资料时,我发现内容不全、设计说明书不完善、培训阅卷不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第一时间提供编制规范,逐项讲解编写要求与排版细则,“手把手”帮助技术人员提升业务能力。在跟踪单体、π梁等支护材料全流程管理工作中,我发现验收环节存在“走过场”现象,台账记录缺少关键信息,我提出从完善标准和规范流程两方面进行整改,结合实际设计支护材料管理台账模板,实现从材料进场到回收全环节信息可查、可追溯。在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中,我始终保持对风险的敏锐性,当排查至1416进风顺槽时,发现全锚索支护仅设置1组监测点,不仅监测数据不全,且巷道正处于穿层施工阶段,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我立即联系相关部门,要求加强支护强度,增设观测站,以高频次、高精度的监测数据保障巷道施工安全。面对1421薄煤层工作面回风巷过柔模柱的技术难题,我结合现场工况反复推演,提出“溜子摆移免破拆”方案,在减少施工工序的同时,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为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扫清技术障碍。
15天的基层交流虽已结束,却为我沉淀下满程收获与深刻思考。这段沉浸式的一线经历,不仅让我近距离汲取了扎根井下、贴合实际的宝贵实践经验,更坚定了我立足岗位、服务基层的信念。返程不是终点,而是将所学转化为实干的新起点。未来工作中,我将把此次交流的所学所悟、所思所获融入工作中,以更扎实的专业能力、更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澄合安全高效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