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发布时间:2025-09-10     作者:樊莎莎     来源:实业公司     【字体: 】     浏览次数:

近期捧读《为国铸盾》,字里行间皆是戈壁风沙中的坚守、实验室灯光下的执着、隐姓埋名里的忠诚。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中国两弹一星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更剖开了为国铸盾的精神内核——那是一代人为打破核垄断、筑牢国防线,用青春与热血写就的报国史诗,让我对国防二字的重量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铸盾者们在一穷二白困境中撑起国防希望的韧性。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列强以核武器为威慑,将国防安全的枷锁牢牢套在我们头上。当党中央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时,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是三无绝境:无技术资料、无先进设备、无经验借鉴。但邓稼先告别妻儿,隐姓埋名二十八年扎根戈壁;钱学森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带着为国效力的决心归国;无数无名工程师、工人扛着设备在荒漠中搭建试验棚,用算盘计算着核爆的海量数据。他们不是不知道辐射的危险、不是不眷恋家庭的温暖,但国防不强,国无宁日的信念,让他们把个人安危抛在脑后。当1964年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升起,那声巨响不仅是原子弹爆炸的轰鸣,更是中国国防站起来的宣告——从此,我们不再受制于人的核讹诈,国防安全有了最硬核的支撑。

《为国铸盾》让我明白,铸盾从来不是为了恃强凌弱,而是为了以国防重器守护和平,这正是中国国防理念的底色。书中详细记载了中国在原子弹试爆成功后,立即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不同于某些国家将核武器作为霸权工具,中国的,是为了抵御侵略、守护人民。从两弹一星到核潜艇列装,从隐形战机入列到反导系统突破,每一次铸盾的突破,都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让国防底气更足,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赢得稳定环境。这种以盾护和的智慧,让国防不再是冰冷的武器,而是充满温度的安全感。

合上书页,那些铸盾者的身影仍在眼前浮现,而新时代的铸盾者故事正在我们身边续写。今天的国防,早已超越了两弹一星的单一领域——科研人员在量子通信领域攻坚克难,是为国防筑牢信息之盾;边防战士在加勒万河谷誓死坚守,是为国防筑起血肉之盾;青少年主动学习国防知识、增强国防意识,是为国防培育精神之盾。正如书中所言:国防的坚固,从来不是少数人的战斗,而是全民的接力。

《为国铸盾》不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先辈的赤诚,也照亮了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不会都走上国防科研的前线,但为国铸盾的精神不能丢——在岗位上履职尽责,在生活中传播国防理念,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都是在为国防添砖加瓦。唯有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铸盾精神,才能让中国的国防之盾愈发坚固,让民族复兴的道路行稳致远。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