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和女儿看完《奇遇》离场时,夜色已漫过街角,她还在为18岁黄遇奇的莽撞笑个不停,我却被电影里那句未说出口的当时只道是寻常堵得心头发暖。这部裹着荒诞灵魂互换外衣的喜剧,实则是一柄剖开岁月的温柔利刃,在笑声与泪光的交错里,让我这个母亲读懂了青春与成长的真意。

影片中的43岁黄遇奇,是千万普通中年人的缩影:父亲卧病在床,女儿叛逆疏离,日子被药盒、校服、三餐填满,像被磨平棱角的鹅卵石,在生活的溪流里温吞前行。而18岁的他,发梢染着张扬的色,眼里燃着少年心事当拏云的火苗,敢为热爱横冲直撞,浑身是没被生活磋磨的锐气。一场意外的灵魂互换,让两个时空的撞在一起,也让我看见自己生命里的两个剪影。

18岁的黄遇奇钻进中年躯壳,带着少年人的纯粹破局”——会蹲在养老院陪失忆的父亲数阳光,会直言不讳护着受委屈的女儿,会抛开人情世故拒绝无谓的迁就,我笑着笑着就湿了眼眶。这不就是当年的我们吗?曾以为海阔凭鱼跃,敢为一句承诺奔赴千里,敢为心中热爱不计得失。可当女儿”“母亲的身份层层叠加,我们渐渐学会了藏锋,把自己的棱角磨成护佑家人的温柔弧度,那些少年气,竟悄悄沉进了柴米油盐的底里。

而中年黄遇奇重返18岁后,总想着用阅历改写遗憾:提醒母亲早做体检,想多陪外公下盘棋,甚至想提前规划人生避开弯路。可现实却给了他最真实的答案——那些错过遗憾,本就是青春的注脚。就像我看着女儿为一道难题皱起眉头,突然想起自己当年为考试挑灯夜读的模样,曾怨过时光仓促,如今才懂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磕碰,都是成就如今的自己的基石。

电影里最戳心的一幕,是父亲失忆后,仍颤巍巍从口袋摸出皱巴巴的零钱,念叨着给你买糖吃。那一刻,黄遇奇红了的眼眶,让我瞬间想起母亲——小时候总嫌她管得多,趁她不注意偷偷撕掉作业本上的批评;长大后离家求学,才在电话里听出她强装的轻松,读懂临行密密缝的深意。我们总在青春时渴望挣脱束缚,又在为人母后,才惊觉那些唠叨里藏着最深的牵挂。

散场路上,女儿仰着头问:妈妈,你18岁也像他一样勇敢吗?我蹲下来,摸了摸她软乎乎的脸颊,想起18岁在日记本上写下的莫负少年头,想起初为人母时抱着她的忐忑与坚定。原来,青春从不是逝去的过往,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我们把当年的勇敢,化作守护她的铠甲;把当年的遗憾,变成指引她的微光。

《奇遇》终是一场梦,却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与身边的亲人相拥。正如诗中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青春没有返回键,但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爱与勇气,会永远鲜活。就像此刻牵着女儿的手,晚风里飘着她发间的清香,我知道,她的青春正在铺展,而我的青春,也会在陪伴的时光里,温暖如初。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