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的水文地质极复杂挑战下,董矿分公司坚持“先探后掘、科学治理”原则,通过源头治理、过程控制、终端疏解的“三剂良方”,有效治理水患,累计释放煤炭储量1048万吨。
“冶金为刃”破解奥灰水患
面对奥陶系石灰岩强含水层威胁,该公司将源头探查作为水害防控第一关。成立以总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防治水机构,秉持“探查治理不到位就是事故”的理念,开展隐蔽致灾因素“地毯式”普查,采用地面三维地震和瞬变电磁技术,实现采掘区域探查全覆盖,累计探查面积8.1km²,精准识别奥灰水威胁区域。针对5#煤层与奥灰间距仅25m-45m、突水系数0.023-0.085MPa/m的高风险点,超前实施“两探”(物探与钻探),利用ZYL-15000D型定向钻机将探查距离从120m提升至510m,消除盲区隐患。通过四采区地面区域治理工程,累计注浆54700m³,将含水层改造为隔水层,从源头降低水害风险。目前,该公司正深化“防治水三区管理”,可有效将缓采区治理划分为可采区,确保开采前风险清零。
“熔金铸甲” 夯实防治盾墙
在开采过程中,该公司始终聚焦技术创新,以“多重验证、达标回采”方针化解涌水高压区风险。严格落实“两单一牌”制度(停止掘进通知单、允许掘进通知单及动态管理标志牌),推行精细化施工标准,强化过程管控。创新应用“一孔多用”工艺,在探放水钻探中整合槽波地震、直流电法及注浆加固功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近年来,共完成超前钻探进尺28358m、底板改造钻探进尺15572m,同比减少常规探查时长30%,有效缓解采掘接续压力。同时,建设水害智能化管控平台,集成三维地质模型、钻探可视化及突水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水文数据,推动治理过程透明化。在23508工作面、23507工作面,结合地面定向钻探与高压注浆技术开展治理工作,实现涌水量合计减少55m³/h、减水率70%的显著减水效果。
“真金砺刃” 铸牢防水根基
为应对突发涌水风险,该公司持续升级排水设施,完善应急响应体系,构建起全方位的矿井防水保障网。全面升级矿井防排水系统,配备无人值守主排水系统,同步建设抗灾排水系统;完善井下防水闸门7道,每年开展两次关闭试验,并推行“12231”水情巡视员模式,保障水道畅通。多维提升应急能力,地面注浆站最大制浆能力达600m³/d,累计服务12个工作面,释放煤炭储量1048万吨;防汛物资仓库备足电缆、水泵及挡水板,井下要害场所规范存储黄土、沙袋等应急物资,确保随时“拉得出、用得上”。同时,以智能化技防手段筑牢最后防线,通过水文在线监测系统实时预警,水位超阈值时自动告警,为人员撤离争取时间。
“今后,我们将聚焦深部开采挑战,持续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优化注浆层位选取技术,力争打造渭北水害治理示范矿井,为全国极复杂水文条件矿井提供‘董矿经验’。”该公司总经理张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