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儿子学校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征集家风家训。说实话现如今学校的活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从幼儿园到小学,从最初简单的儿童画、手工制作到现在上台表演、拍摄微电影等,让身为家长的我们真是煞费苦心,不断接受考验。但征集家风家训,而且以孩子的角度写出来,这还是第一次。我思索着怎样辅导孩子完成这次家庭作业,同时也记录下自己的心情。
现代社会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各类电子产品广泛应用,人们开始不断追求新鲜事物,也变得越来越浮躁。中国传统文化被逐渐淡化,家风家训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忽视,或者说有些家庭虽然有好的生活习惯,处事方法,教育方式等,但没有总结提炼,以至于今天通过学校和家庭共同思考、总结、归纳,提炼出具有家庭特色的家风家训,并加以充实完善,继承发扬。
家风家训不是简单的说在嘴上,而是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规范我们的言行处事,将具体的要求贯穿到实际生活中。正所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在我的家庭有这样一件事,最开始让我惊讶,现在我也加入其中,并以积极的行动影响着孩子。
爱人的大伯,也就是公公的大哥,他很不幸,但同时又很幸福。因为他有一个爱他,对他特别好的弟弟。听爱人讲,在公公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公公与父亲、大哥一起生活,大哥患有先天聋哑症,从小不会说话,也听不见声音。公公的大哥,也就是爱人的大伯,干农活却很卖力气,早些年公公常年在外地工作,留下妻子、老人和孩子在家,每年的春种秋收,就成了家里的大问题。农忙时节公公不一定能及时赶回来,忙活了一年不能耽误庄稼收成,幸好有大伯在,地里的农活大部分都是靠大伯来做,那时候大伯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大伯也特别疼爱他的侄子和侄女,听爱人讲,小时候上学只要一下雨,大伯总是会为他和妹妹送雨伞雨靴,有人欺负他们,大伯也会以一个家长的身份站出来,保护俩人。在田间干活还不忘摘些野果给兄妹俩带回来。说起这些,爱人一半是幸福一半是伤感,幸福的是有大伯对他和妹妹无私的爱,而伤感更多的则是老天对一个诚实厚道人的不公。
大伯一辈子没有成家,也没有儿女,一直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如今60多岁了,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状况却大不如前,在不到50岁的时候患过一次脑溢血,虽然极力抢救但还是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走路也变得不太方便了,必须扶着东西才能慢慢挪动。后来又相继患过两次肠梗阻,公公婆婆都尽全力救治。最近一次患病是在三年前,大伯住院期间,爱人和公公轮换着在医院陪床,给大伯擦洗身体、喂饭,但是大伯的病却逐渐恶化,无法进食,人也越来越消瘦。亲戚朋友都劝公公婆婆:“这么多年,你们为你大哥做了太多的事,已经尽心尽力了,实在没办法就算了……”,连主治医生都要放弃治疗,认为这病没办法了,但是公公婆婆始终坚持一定要治好大伯的病。他们把大伯转到另外一家医院,请一位更有临床经验的大夫为大伯诊治,或许是公公婆婆的坚持感动了上天,或许是大伯意志坚强,战胜了病魔,又或许是我们真正遇到一位医术高明的大夫,但是不管怎样大伯的病终于慢慢好转了,1个多月后他开始吃一些流质食物,身体也逐渐康复,那时候我们全家都欣喜万分。
大伯对我也是非常好的,刚嫁到家里时,他总是把珍藏的“好东西”,拿给我,让我吃。我父母从老家来,他一直朝他们竖大拇指,爱人说,那是在夸赞我。有时候我还有点歉意,因为我的到来,因为儿子的出生,大伯不能再与我们住在一起,公公婆婆转换身份要照顾孙子。也就是在儿子出生的那年大伯住进了养老院,记得送大伯去养老院的那天公公的话不多,只是默默的为大伯收拾行李,也许是女人家的泪点比较低,婆婆落下了眼泪,我心里也不好受,还是爱人打趣说,人家养老院比咱家里照顾的好,还有很多老年人与大伯作伴呢。就这样大伯住进了养老院,家里人会经常去看望大伯,换季的时候婆婆会买些衣物拿去给大伯换上,我和爱人也经常带着孩子去看大伯,买些他喜欢吃的东西。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大伯又回家住了两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当地民政部门了解到家里的情况,将大伯接去了老年公寓,那里比私人养老院条件要好很多,医疗服务保障也相对全面一些。前几天我和爱人又去看了大伯,他虽然听不见声音,不会说话,但是见我们来,却满脸笑容,咿咿嗯嗯的招呼我们赶快坐下,以他特有的方式向我们传递着他的喜悦。
为孩子辅导完这次家庭作业,也让我重新思考了家风家训的意义,家庭中对待长辈以孝义为先,长辈的付出是无私且不求回报的,因为有那份情亲一直牵连着我们。由于我和爱人都在煤矿上班,平时工作相对较忙,照顾孩子的时间较少,儿子和女儿的日常生活都是有由公公婆婆来照料。我们懂得公公婆婆为儿女的付出,公公婆婆也理解子女工作的不易,公公婆婆对大伯的照顾我们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且也以实际行动,做着我们该做的事情。这样无声的付出,我相信孩子虽然年幼但是长期耳濡目染也会懂得一些道理。在这样以孝义为先的家庭,我们三代人生活在一起,和睦融洽,幸福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