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日,陪妻子去逛街,偶尔也会走进鞋店转转。走进一家布鞋店,惊奇地发现一双布鞋竟买到几十元,甚至还有几百元一双的,真是时代不同了,一双布鞋的价钱竟等同于过去父亲一个月的工资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还在温饱线上徘徊;每一个家庭都是五六口人,甚至七八口人,绝大多数家庭都是依靠一人上班来养活一大家人。我的家庭也是一样的。
那时候穿的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在那个年代,母亲虽然没有工作,但心灵手巧。她在逢集时,从集市上买回来一些麻,自己动手做成麻绳;做麻绳是很费力的活,要在墙上钉一枚大钉子,将麻丝固定住,然后用手一根一根地搓成麻绳,再用专用工具把麻绳卷起来。为什么要用麻绳?因为用麻绳纳出来的鞋底结实耐穿。有了麻绳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母亲找出来一些破旧衣服,拣能用的部分一块一块剪下,然后用面粉打成浆糊,一层布一层浆糊,摊在家里吃饭用的小桌子上,或者干脆直接糊在墙壁上。糊了几层后,双手轻轻捧着放到外面毒日头下暴晒;母亲说,这叫糊“骨子”,即做鞋底用的。到了晚上,桌面大的软布片变成了能随意拿在手上的硬梆梆的布片了,很像是一大片烤干了的“煎饼”。接下来,母亲就剪出鞋样,然后依照我的脚的大小尺寸,剪糊好的“骨子”,一层一层叠在一起,用细麻绳一针一钱地纳起来。鞋底纳好后,接下来的工序就是做鞋帮子;用麻绳把做好的鞋帮子与鞋底缝合在一起,一双布鞋或棉布鞋就做好了。虽然母亲做的棉布鞋看起来很笨重,但穿起来暖和。那时候因为年纪小,所以也就不知道美丑。童年和少年就这样过去了。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如今,母亲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每当看到商店里的一双双布鞋,我便想起儿时穿着母亲做的布鞋玩耍的情景;那一双双布鞋,是母亲在昏暗的夜灯下一针一线做成的,样子虽然不好看,可那双双鞋里融进了母亲丝丝的温暖和对儿女的爱。
让思绪回到现实中来。现在,还有几人会做布鞋?又有几人愿意穿手工做的鞋?再看看商店卖的布鞋,只穿了两星期,胶底就断裂了,掰开一看,里面垫衬的竟是几层薄薄的黄纸板。其实世界没变,变化了的是人。过去,手工做的鞋穿在脚上牢固舒适,踩在地上踏实有力;虽然这样的鞋标志着那个年代的困窘,但也显示出那个年代人们的勤劳质朴,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应对困难的镇定与悠然。
现在的人们如果在名利诱惑面前,尚能保持一颗恬淡从容的心,像过去一针一线纳鞋底一样,心静如水,把对自己和家人的爱及亲情都“纳”进去,求真求实求美地生活,那么,现实中就会少一些因急功近利或轻浮或无知或利欲熏心而导致的一幕幕悲剧;人们就会更多地看到周围的绿水青山,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到人们展露出更多的一张张阳光般的笑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