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火者》的前世与今生

〇李晓会

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为《盗火者》留下题词:“把温暖与光明带给人间。”拂去岁月的尘埃,那些泛黄的纸张,记录着《盗火者》曾经的点滴。

澄合矿业,这片浸润着烟火气息与奋斗精神的土地,孕育了《盗火者》这颗深埋于岁月尘埃的种子。它自20世纪80年代破土发芽,在栉风沐雨中,从稚嫩的幼苗长成如今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默默见证着矿区文化的起落兴衰,成为矿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不朽丰碑。

彼时,在权家河煤矿,一群怀揣文学梦想的青年,以青春为笔,热血为墨,创办了《盗火者》铅印小报。它宛如一束微光,在矿工单调枯燥的生活里点亮了诗意的角落,成为他们在艰苦劳作之余寄托情感、放飞梦想的温暖港湾。它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成为矿区文化脉络中那抹不可或缺的亮色。

然而,岁月的长河从不平静。种种原因让《盗火者》暂时停办,一停便是漫漫多年。那火种虽被时光的尘埃暂时掩盖,却从未真正熄灭。它在无数矿区文学爱好者的心中默默燃烧,静静等待被重新点燃的契机。

2019年,命运仿若按下重启之键,《盗火者》在公司工会的统筹与支持下,以全新姿态重返大众视野。从简陋的铅印小报,蜕变为精美的季度刊物,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华丽转身,更是矿区文化在新时代的深厚滋养与蓬勃生长。自加入《盗火者》编辑团队以来,我沿着前人的道路,与多位文学爱好者一同在这片文化沃土上深耕细作,见证它的成长,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蜕变。

编辑《盗火者》,于我而言,绝非仅仅是文字的堆砌与排版的组合。每一篇稿件,都是作者的心血结晶,是他们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洞察,对情感深处的挖掘,对矿区这片土地爱意的倾诉。我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份来稿,反复核对,试图透过文字触摸到作者的灵魂。修改与校对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的无声对话,我努力让文字更流畅、情感更饱满,只为呈现最优质的作品给读者。

澄合矿区,承载着半个多世纪的文化底蕴,万余名职工中文学爱好者星罗棋布。众多作者虽未曾谋面,但他们的名字却在《盗火者》的篇章中频繁闪现。透过文字,我仿若能触摸到他们思想的温度,感知到他们灵魂的轮廓。这无形中为我和这些素未谋面的作者搭建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每年诗文协会召开年会,会场内座无虚席,我便会依据文章的风格逐一辨认:用细腻笔触生动勾勒矿区春日盛景的作者,是哪一位?深入挖掘身边事例,热情弘扬矿工精神的作者,又是谁?深情回忆儿时家乡小路的作者,又在何处?……文字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一颗颗热爱文学的心,让我深切领略到其跨越时空、传递情感的强大力量。

如今,《盗火者》的栏目也在不断丰富与完善。从最初的散文、诗歌基础板块,到如今增加的“品读荐书”“域外佳品”等,越来越多的优秀作者主动投稿,他们来自全省各地,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创作风格,为《盗火者》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作品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矿区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在编辑《盗火者》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显得至关重要。为了确保文字的准确性,我会反复校对文稿,查阅字典,翻阅资料;为了呈现完美的版面设计,我会一趟趟跑印刷厂,与设计师多次沟通、调整;为了封面图片的选择,我会多方联系,只为更好地体现企业特色。面对大量重复的工作,有时候也会觉得枯燥、烦闷,但当看到自己参与编辑的期刊受到文学爱好者的喜爱,获得国家级荣誉时,我深刻感知我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值得的,也为此感到荣耀。

2024年,《盗火者》荣获“全国煤矿十佳文艺期刊”称号,澄合矿业公司也被评为“全国煤矿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单位”。这些荣誉不仅是对《盗火者》办刊质量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公司多年来在文化艺术领域深耕细作的充分褒奖。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无数热爱文学的职工们数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是参与编辑、创作的同仁们倾注的心血与智慧;是澄合矿区深厚文化土壤的滋养;更是全体职工对生活热爱的生动表达。

站在编辑的角度,我深知《盗火者》不仅仅是一本刊物,它是矿区文化的载体,是职工精神的寄托,更是企业凝聚力与向心力的象征。它记录了矿区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职工的成长与进步,也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每一期的编辑工作,都是一次对矿区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梳理,是对职工情感的倾听与回应,更是对自身责任与使命的践行。我是这份文化事业道路上薪火相传的一分子,对这份神圣的文化事业始终心存敬畏,小心翼翼,也一直用全力去雕琢它,刻画它,使其更为精美典雅。

如今,《盗火者》已走过23期的历程,它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蓬勃生长。而我,作为这棵树的培育者之一,虽历经风雨,却也收获了满满的果实。未来,《盗火者》将继续在矿区文化的土壤中扎根生长,用文字的力量温暖人心,用文化的魅力凝聚力量,为矿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的人文情怀,让文化的火种永远燃烧在矿区的每一个角落,照亮更多人的心灵。(直属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