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页间长出的勇气

〇樊莎莎

 

青春的记忆总像蒙着薄纱的旧照片,模糊里藏着清晰的注脚。那年从校门走出时,我还是个众人眼中“讷言寡语”的姑娘,男同学间的嬉笑打闹与我无关,旁人问话也只作“缄默以对”,活像株躲在墙角的含羞草,连叶片都怯于舒展。同学笑称“三棒打不出个屁”,我听了只低头攥紧衣角——那时的我,当真如一块“虚怀若谷”的海绵,只懂在人群里悄悄观察,把所有声响都吸进心里,却不敢吐半个字。

改变的契机,藏在二路口那座独立的新华书店里。彼时它还不是后来的华元商场,整整两层楼都被书架填满,从文学名著到社科读物,一本本码得齐整,目光扫过便觉琳琅满目。推开门,油墨的清香裹着纸张的质感扑面而来,这里既可免费静坐品读,也能把书借回去细嚼,是独属于那个年代的“精神驿站”。从家到书店的路,我骑着自行车走了无数遍,晨光里车铃轻响,仿佛在为一场“墨海寻路”的旅程伴奏。我总在书店开门时便到,找个角落坐下,一捧书便是一整天。窗外的车马喧嚣、楼间的风穿堂而过,都成了书页翻动的背景音,连阳光落在书面上的光斑,都像是为文字镀了层暖金。

后来,岁月流转,城市版图悄然改变,二路口的新华书店迁去了九路,原来的旧址慢慢变成了如今的华元商场。曾经堆满书籍的空间,换成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曾经静听书页翻动的角落,成了行人匆匆路过的通道。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可那段在书店里与文字为伴的时光,却像一枚“温润如玉”的印章,深深盖在了青春的扉页上,从未褪色。

最难忘的是初读卡耐基《人性的弱点》时的触动。那些关于沟通与勇气的文字,像一束“穿透迷雾”的光,照进我紧闭的心门。原来“言为心声”并非难事,原来倾听与表达能像“琴瑟和鸣”般和谐。书页被我翻得卷了边,重要的段落抄满了笔记本,那些铅字渐渐化作心底的底气——我开始试着在看书时轻声读出句子,试着在回家的路上回忆书中的道理,试着把“沉默是金”的执念,换成“语见真心”的期待。

后来步入职场,新的人生像另一本“鲜活的书”。起初面对同事的热情,我仍会下意识躲闪,可想起书中“真诚是处世的基石”,便试着回应一句问候;遇到工作难题时,想起“勇敢不是无畏,而是惧后仍行”,便主动向前辈请教。日子久了,曾经“惜字如金”的我,竟也能和同事围坐谈笑,能在会议上清晰表达观点。同学再相见时,惊叹我“判若两人”,唯有我知道,是那些在二路口书店里静坐的时光,是墨香浸润的日日夜夜,悄悄为我“重塑骨血”,让内向的种子开出了开朗的花。

如今,再忆起那段青春,总想起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句子——于我而言,读书不仅是“下笔”的底气,更是“做人”的勇气。二路口的书店虽已换了模样,但那些在书页间汲取的力量,那些在沉默中积蓄的光芒,终究让我从墙角的含羞草,长成了可以迎风微笑的树。原来,人生从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局,一本好书、一段坚持,足以让“昨日之我”乘风去,让“今日之我”向阳生;而那些逝去的旧时光,也会化作养分,滋养往后每一段前行的路。(实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