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基层是检验真知的“试金石”,更是淬炼本领的“练兵场”。为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公司党委有序开展本部员工下基层交流活动。近期,微信公众平台特别推出“蹲点日记”栏目,以一线视角记录本部员工扎根基层的实践历程。
让我们跟随笔尖的记录,触摸基层脉搏,感受蜕变力量。

机电动力部提升运输室主任刘璐(左)协助检修平板车
5月12日,我来到董矿分公司,开启了为期15天的基层实践之旅。当双脚踏上这片黑金热土,深入机运队、运输区和机电动力部的每个角落,矿井安全管理在我心中从抽象的概念,逐渐沉淀为可触可感的实践认知。
清晨的调度室还笼罩在朦胧的晨光中,生产指令就已经在对讲机中此起彼伏地传递。我跟随班组长来到区队,学习他们如何让安全理念落地生根。当矿灯的光束划破巷道的黑暗,我与巡检班的师傅们并肩而行,认真学习设备故障排查要领。
在轰鸣的皮带巷里,老师傅仅凭听音就能判断设备异常;在幽深的轨道巷中,年轻司机专注地操控着矿车。他们沾满煤尘的工作服、长满老茧的双手,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新时代矿工的坚守与担当。
机运队跟班作业的一幕令我难忘。皮带巡检工为做好烟雾保护试验,需要攀上皮带进行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从高处跌落。升井后,针对这一问题,我与技术人员多次讨论,画图纸、算参数,最终设计出可升降传感器装置,通过顶板定滑轮,实现在地面安全操作。
运输区的临时阻车方式更让我揪心。司机师傅用随手找来的矸石或板皮阻车的行为,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我脑海中迅速联想到铁路铁鞋阻车器,并借鉴这一原理设计了轻量化阻车器。投入使用后,安全性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好的解决方案往往来自对基层实践的深入观察。
在机电动力部,我参与了多次设备检修工作。当看到检修师傅为排查设备异响趴在机器旁听了半小时,最终精准定位故障点。那专注的神情、对毫厘之差的较真,让我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工匠精神”。“要是能把这些‘听声辨障’的本事变成人人可学的‘标准动作’就好了。”这个念头在我心里萌生。于是,我主动向部室提议,建立“故障诊断案例库”,收集整理好的检修经验,把职工的“独门绝技”转化为标准化检修指南。
管理创新的源泉永远在一线,解决问题的智慧永远在一线。十五天的交流,擦亮了我对“一线” 二字的认知。未来,我将继续保持“空杯心态”,在服务基层中提升能力,为企业安全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