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站在陕西省蒲城县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的青砖灰瓦前,秋日阳光穿过古旧的雕花窗棂,在展柜玻璃上投下细碎斑驳的光斑。橱窗里,那枚泛着铜绿的军徽、泛黄的《抗日救国建议书》手稿,静静诉说着八十九年前那个改变民族命运的冬夜——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将军与张学良将军以“兵谏”之勇,在西安点燃抗日烽火,用热血挺起了濒临危亡的民族脊梁。
缓步走过展厅,将军伏案疾书的铜像目光如炬,讲解员轻声讲述着这位蒲城骄子的一生:早年投身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中屡建奇功;九一八事变后,他多次请缨抗日却遭冷遇,最终以“舍一身骂名,救万民于水火”的决绝,促成国共合作。最让人心头一震的是展柜里那封写给子女的绝笔信,字里行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爱国不分先后,抗日人人有责”的叮咛——这便是一位将军的赤子心,一位民族脊梁的担当。
走出纪念馆,院中草木凝着秋日清霜,枝叶间藏着岁月的厚重。如今,烽火硝烟早已散尽,但将军“爱国、担当、无畏”的精神,仍在蒲城这片土地上,在我们血脉中流淌。在校园里,我们以纸笔为刃,在知识的战场上奋力拼搏;在社区中,我们用志愿服务传递温暖,续写着“为人民服务”的答卷;面对时代挑战,年轻的我们勇担使命,在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的路上步履不停。
青砖无言,脊梁永生。杨虎城将军用一生诠释了“民族脊梁”的重量,而我们这些后来人,正以自己的方式,让革命精神的薪火越燃越旺。纪念馆檐角的红灯笼在秋风中摇曳,那抹红,是烽火记忆的底色,是蒲城大地的荣光,更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力量——只要脊梁不弯,民族就永远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