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发布时间:2025-01-18     作者:吴鹏程     来源:物资供销分公司     【字体: 】     浏览次数: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春节的韵味各有千秋,而陕北的春节,犹如一首激昂的信天游,带着黄土地的质朴与豪放,奏响了一曲独特的年味之歌。

进入腊月,陕北的年味便一天天地浓了起来。妇女们开始忙里忙外,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样样活儿都要亲手操作。男人们则忙着打扫庭院、杀猪宰羊、写春联、糊灯笼,为过年做着各种准备。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他们穿着新衣,在大街小巷里嬉笑玩耍,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陕北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就充满了浓浓的仪式感。这一天,人们会祭灶神,希望灶神能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保佑全家平安幸福。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上红红的春联,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窗花则是心灵手巧的妇女们用剪刀和彩纸创造出的艺术品,有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有寓意吉祥的龙凤呈祥,还有形态各异的人物故事,每一扇窗户都像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展览。

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陕北的年夜饭,那可真是一场舌尖上的盛宴。油糕是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又叫炸糕、年糕,由软糜子精制而成,经油炸之后,色泽金黄、细腻柔软,吃起来软香甜美,寓意着步步高升。油馍馍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品,外形像甜甜圈,老少皆宜,其制作过程十分讲究,太酸或太甜都不是上品,只有恰到好处的酸甜口感,才能炸出那香酥可口的油馍馍。还有那热气腾腾的羊肉饸饹,面条配上鲜嫩的羊肉和香浓的汤汁,让人回味无穷。当然,也少不了陕北传统浑酒,喝上一碗,驱散屋外的寒冷,让全身都暖和起来。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会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欢声笑语不断,而老人们则会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孩子们则忙着放鞭炮、点火塔,那鞭炮声和烟花声,响彻整个夜空,为新年增添了一份热闹和喜庆。细心的婆姨还会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寓意着守护家人的平安。

正月初一,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灶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他们穿着新衣,挨家挨户地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则会给孩子们压岁钱和糖果,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如“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

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陕北俗称“沿门子”。秧歌队的队员们身着鲜艳的服装,头戴五彩的头饰,手持彩绸和扇子,扭着欢快的秧歌,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主人们则会热情地欢迎秧歌队,给队员们送上烟酒和糖果,感谢他们的祝福。

除了秧歌,陕北还有许多其他传统民俗活动,如转九曲连环阵等。转九曲连环阵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人们在一片空地上用高粱秆或玉米秆扎成九曲十八弯的通道,然后在通道里点上油灯,参与者手持彩灯,沿着通道行走,寓意着消灾祈福、吉祥如意。

陕北的春节,不仅有美食和民俗,还有那份浓浓的亲情和乡情。在外漂泊的游子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在春节前夕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唠着家常,那份温馨和幸福,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人们传承着祖先留下的文化和习俗,感受着浓浓的年味,也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陕北的春节,既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着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又像一首激昂豪迈的乐章,奏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强音。在这寻“味”中国年的旅途中,陕北的年味,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成为了人们心中最珍贵的记忆,也承载着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深刻记忆。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铭记和传承这份独特的文化瑰宝。

分享给好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