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发布时间:2010-01-22     作者:     来源:澄合网     【字体: 】     浏览次数:

  旱原是沉默的,然而它每寸土地都生长着坚韧挺拔的生命;时光是流失的,然而它却记载了一位林业工作者的奋斗人生;青山是有情的,然而它却见证了一位林业工作者勤劳的足迹;刺槐是无声的,然而它摇曳的枝叶仿佛在诉说一位共产党员的执着情怀。

  时空漫长而浩瀚,但他却像长辈哺育儿女一般,常年精心抚养着幼树成长,生命有限且短暂,而他用生命最灿烂的时光铸造信念;用汗水书写人生。

                              ——题记

  在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村九组,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绵延在沟底坡顶。澄合矿务局林业中心樊家川林场就座落在坡顶的旱原上。在林场里,有一个穿着朴素、戴着眼镜、忙碌的身影,常年出现在这里。他就是矿务局樊家川林场场长——甄照波。

  甄照波,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先后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获得北京人文大学“文学专业”大专文凭,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法律”专业双学历文凭,于1991年、1995年分别评定为助理政工师和经济师双职称。他这个场长是班组长级别,工人待遇。工作中,他八年如一日,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求知上进,执着不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坚强的生活工作在这块旱原上,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

  1998年秋,甄照波带上行李,骑着自行车,来到距澄城县21公里的樊家川林场,在一个年久失修、陈设简陋的窑洞里安了家。开始了他与黄土为伍,与树林为伴漫长的育林生涯。八年来,他爱岗敬业,顽强拼搏,忍受着没有城市喧嚣、荒无人烟的孤独寂寞,经受着林场缺水没电、艰苦生活的严峻考验,承受着从一名正科级干部到一名普通林场员工的巨大失落。无怨无悔常年辛勤耕耘在这片旱原上,以共产党员的英雄气魄,践行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出一片绿色的希望。

  奉献是一种责任感。甄照波对育林有着深深的责任感。春天,他浇水定枝,保土除草;初夏,他剪枝灭虫;夏季,他头顶烈日,赤着上身用镢头砍草;秋天,他要修筑育林坑,修剪树木;冬季,他要给树根培土,防冻防火,砍刺堵墙护场。白天繁重的劳作,夜晚还要谁在林地里,以防逮蝎子的人践踏树苗。蚊虫叮咬使他奇痒难受,手脚被树刺、荆棘划破鲜血淋淋。野草成了他的天敌,树木成了他的儿女。天天禁牧护林,夜夜巡山防贼。不知多少牛羊被他挡在场外,防止了啃食树苗发生;不知多少夜贼被他吓跑,树木没有丢失一棵。就是离场开会学习几天,他都自己花钱雇人看守在这里。村民一个人害怕不敢住,他就顾两人守护这树林。库房里的物资他用泥巴封了墙,外面的物资他天天要查看。曾经几次抓住了偷水泥柱的盗贼。他曾经追到盗贼家中把被盗的竹竿追回。他一身浩然正气,不惧恐吓,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工作的责任心驱使他忘我工作。

  每年大年初一别人家都在团聚,他却孤身一人像边防战士守卫边关一样守护在林场里。一年同家人团聚不了几天,家里的大小琐碎事全由岳父母、妻子包揽。妻子嗔怪、孩子陌生。然而,他却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林业。

  人们说“甄照波栽树育林,用的是心,拼的是命。因为育树就如育人,短期内看不出个结果,稍不认真就会出现“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见阎王”的惨象。

  甄照波常这样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发扬奉献精神,就要立足本职,敬业爱岗,无私奉献。正是有了这种责任感,

  甄照波在工作中,才不计个人得失,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

  山路崎岖,荒草满目。八年来,他顶着严寒,冒着风雨,泥一脚水一脚地穿梭在田间、山头,寒风冻裂了他的双手,荆棘刺破了他的双脚,但他从未诉过苦、说过累。一把镢头开出120亩成片林,栽上了13000多株刺槐树。如今,樊家川林场绿荫如盖,再现勃勃生机。

  曾有人问甄照波:“你在林场干,累弯了腰,跑断了腿,一个月的工资六百来块钱,到底图个啥呀?”甄照波笑笑说:“这也是工作吗,工作总得有人干。”

  然而,又有谁知道甄照波在山上的生活艰辛。樊家川林场是矿务局林业处所属4个林场中条件最差、最艰苦的一个,林场座落在一个方圆2公里荒无人烟的旱原上,周围是一片片坟地,日夜与甄照波为邻的是一座座坟墓。

  走进屋内,陈设简单、自然,由于没有电灯,室内光线极其阴暗,充斥着潮湿、发霉的味道。由于长时间用柴火做饭,屋里被熏得黑漆漆的,在柴油灯下照出斑驳的黑影,和着门外似是而非的响声,令人不免有些心酸。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林场,竟然不通电,没有水。点的是柴油灯,住的是砖拱窑。
这里水资源缺乏,灌溉和生活用水都要从山下拉和担;不通电、没有电视、没有电话、与外界隔绝;交通不便,遇到雨雪天,无法通行。

  林场只有他一个人,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修树、锄草、杀虫、防火、巡山、禁牧、守林,什么活都要干。吃的、用的要到10里外的交道镇购买,全靠自己从山下用自行车往山上推。吃水要从2公里外的山下往山上担,所以他每天洗漱做饭仅用三瓢半水。一逢连阴雨,下不去山,只得吃雨水,时常一天只吃一顿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在林场,伴随他的是4件宝:一套育林工具(锄头剪刀)、一副扁担、一盏柴油灯和一辆自行车。除了这些,便是枯燥乏味、清冷孤寂。

  当今,在夜晚降临的时候,有些人一定会很习惯地,拉上窗帘,关了灯,沏一杯清茶或咖啡,很有情调地上网聊天。可在这里,每当寂寞的夜晚来临的时候,当孤独象潮水般淹没心情的时候,屋子里寂静极了,没有电灯的光亮,没有电视的声响,更没有键盘的声音。而劳作了一天的甄照波,只有满身心的疲惫,感觉一切都那么沉重,仿佛天要塌下来似的,这个时候,夜晚的寂寞属于他自己,孤独的感受属于他的灵魂,没有人能够陪伴他,只有他自己的灵魂在陪伴他……

  在那个墙皮脱落的窑洞里,空气中永远充盈着一股刺鼻的煤烟味和柴油味,炉灶的余温飘散在浓厚的空气中。我们可以想象,本来生活就单调的甄照波连电视都看不成,生活就更单调了。与城市对比,那是多么大的差别啊。

  最难熬的还是冬天的夜晚。空气死一样的深沉,屋外猫头鹰凄凉、刺耳的叫声,使人不寒而栗;寒风呼呼地扯动着,从门缝、窗缝里呜呜地往里钻,柴油灯豆大的灯火被吹的忽明忽暗,呆在屋里会感到瑟瑟发抖。到后半夜,他常常被冻醒……

  一天夜晚,睡梦中他又感受到柴油灯的灼热与烟气,睁开眼,夸张的巨大黑影随着蚊帐的起伏不断向他逼近,显得极为狰狞,他烦躁而恐惧地大叫:把灯拿开,热死了。但没有柴油灯,是他在发烧。
多少个夜晚,伴着这盏发出昏暗光线的柴油灯,还有那蚊叮虫咬的痛苦滋味,他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曾先后两次通读了《毛泽东选集》,先后三次通读了《邓小平文选》,他几乎天天都在学习生产技术和育林业务知识,天天都在坚持写日记,记下一天的生活、记下一天的辛苦,也记下了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柴油特别呛鼻子、刺眼睛,通常学习一阵,他就会咳嗽不止并淌眼泪,早上起来时,脸都被熏成了黑色,鼻孔也被熏得乌黑。常年的油灯生活,使得甄照波的呼吸系统和眼睛受到不同程度损害。但他仍然坚持了八年。

  为了把林场的工作干的更好,甄照波几乎没休息过星期天和节假日,就连春节也要在林场度过。八年来他很少回家,最长的一次有一年多没有和亲人团聚,曾有三个多月时间没有一个人和他说过一句话。

  特别是春秋两季的森林防火期间,每年在长达三个多月的干燥气候的情况下,他全身心都扑在了工作上,120多亩林地没有一把火,没损失一棵树,得到了处领导的一致好评。
从春季造林、夏季抚育、秋季整地到冬季清林,一年四季,所有的林地都留下了甄照波的足迹。有人粗略算了一下,他至少在这荒原上行走了6万多公里。

  谈到家庭生活,甄照波含着热泪说:“我这一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爱人和一对双胞胎儿子。为了我的事业,妻子几乎包揽了全部家务。”由于工作繁忙,他又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

  在这八年中,他一次次谢绝了亲朋好友外聘外调的相邀,推辞了提职晋级的机会。

  八年,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信念,失去的是宝贵的青春,收获的是翠绿的山头、茁壮成长的刺槐。

  八年,他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只求奉献,不求索取,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樊家川林场。

  八年,他白皙的脸颊晒得黝黑,负重的双肩脱了一层又一层皮,手上的老茧大似铜钱,超强度的劳动使他的指关节严重变形,身体瘦了20多斤。

  八年,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慷慨激昂。就这样踏踏实实、一门心思地为了林场的发展竭尽其能,把一个乱、穷、散的林场变成了“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甄照波以自己的行动昭示: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样做事。群众感动了,领导信服了。八年来,他劳动的本色始终没变,林业处的干部职工和当地的群众无不交口称赞。

  看到甄照波那如弓的腰脊,浑浊模糊的双眼,我的心在震颤,我的眼在湿润,我的思潮在翻滚……
青山春常在,不解岁月情。在樊家川林场这块贫瘠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甄照波犹如父母守望子女一般,他还在守望着,还在耕耘着,用平凡和朴实继续书写人生更多的篇章。

  美国伟大教育家卡耐基也说“真正的奉献是不求回报的,只有真心付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在林场工作岗位上奋斗了8年,常年与黄土为伍,与树林为伴,像搏击长空的雄鹰,在荒山野岭间挥洒满腔豪情和热血,熔炼不屈的精神和意志,用青春和才华装点着林场的美丽,用奋斗与奉献谱写着人生的精彩,为樊家川林场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为矿务局林业做出突出贡献。

  当贪图安逸成为一些人的生活追求,当“逐利”成为一些人的“时尚”,当“功名”成为某些人向社会索取的“资本”,甄照波作为一名林木守护神,远离人烟,像战士戍边一样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他以非凡的毅力演绎了一个绿色之梦,生动体现了他的宽广胸怀,体现着时代的价值取向;折射的是时代精神。

分享给好友阅读: